第二章 自己是情緒負債的製造者(1 / 3)

人們從小就背負了很多情緒負債,這些負債會影響人的一生,其實,自己才是情緒負債的製造者。所以人們應該學會改變自己,擺脫情緒負債。

第一節 自己是情緒負債的製造者

情緒的最高境界是自由自在

人是萬物之靈,和其他的動物不一樣,人比動物高明。但是為什麼動物不上學,人卻要上學?動物不需要受教育,人卻要受教育?動物可以自由自在,人卻沒有辦法自由自在?這些問題困擾人們很久。人類本來就應該自由自在,不受任何拘束,可是現實中人類卻要受很多的限製和約束。就連孔子也說他到70歲才自由自在,但還是要

“不逾矩”。也就是說一個人可以很隨便,愛怎麼樣就怎麼樣,但是不能違反規矩。

人類受了教育,就會有一些框框,在這些框框裏麵,大家要去找到合理的自由。如果沒有框框的負擔,人們就覺得有自由,但是當沒有框框限製的時候,人們很快就會違反規矩,“自由”便受到打擊。所以,人類是沒有框框要先找框框,有了框框以後,慢慢要把它解脫掉。這個過程看起來很無聊,其實是人類通向自由的一條必經之路。

情緒的最高境界就是自由自在、毫無拘束。比如可以想哭就哭。其實哭原本是很自然的,但現在不是。大家現在哭,第一個,要哭給別人看;第二個,要哭出一個樣子;第三個,沒有淚水,就開始製造一些假淚水,甚至現在有一個職業就是幫人哭。人類越來越奇怪,越來越違反自然,越來越把自己折磨得不成人樣。其實該哭就哭,不要管是男是女;想哭就哭,不過這樣做的前提是要先顧慮到別人,不然會顯得你很自大。隻有在大家可以接受的範圍之內,人類才會充分地自由。

人類從小就背負情緒債務

人類被迫背上情緒債務

人從小就有很多的情緒負債,使得大家不知道如何是好。童年的情緒負債會成為人類最早最無辜的債務,有很多人終生擺脫不掉。而人類從小就背負上情緒債務,很大程度上是教育的“功勞”。

一個小孩子剛生出來的時候哭,大家不會罵他、不會打他,因為覺得小孩子哭是對的,很自然。可是等到小孩子半歲、一歲或者兩歲的時候還哭,大人就會對他說不能哭。其實這時大人已經教錯了,因為小孩子會覺得好像“哭”是件很丟臉的事情,好像“哭”是要有目的的。

一個人到了五六歲的時候,他就會明白大人的意思了,比如一個小孩子騎自行車摔跤了,很痛,但他不哭,他爬起來推自行車回到家,媽媽一問他怎麼了,他就開始哭,哭得很難過,因為他已經知道了哭是要給別人看的,沒有人看就不用哭了。這就扭曲了人類自己的感受。

現在有些人不送他們的孩子到學校去,也不讓孩子上大學,因為他們認為老師會把自己的孩子教壞。老師教孩子畫畫的時候,會告訴他要怎麼畫,但是孩子為什麼一定要聽老師的呢?畫畫應該是每個人都有不同的畫法,但是老師卻在教花兒一定要是紅色的、葉子一定是綠色的,如果有的孩子問一句“為什麼”,也會被老師斥責,說他“擾亂課堂秩序”。其實這是不對的,這樣做的話,孩子的思維就被禁錮住了。

現在很多人亂教,小孩子也就亂學,然後這些亂教的東西就變成他們的情緒負債。比如一個小孩子有一次考試考了92分,他就知道回家要挨打8下,因為要補到100分才行,這就是負債。所以,每一次考試小孩子就認為一定要考100分,結果一到考試就緊張兮兮,實在考不到100分,他就開始想怎麼作弊。這些都是教育上的誤區。如果考多少分都不會挨打,那麼小孩子是不會作弊的。

其實很多事情大家都是被迫這樣做的,是父母、師長、領導讓做的。所以一個人幸運不幸運,就是看他有沒有好的父母、好的老師和好的領導。如果他們給的標準是正確的、合理的,那這個人就會自由自在;如果他們給的標準是扭曲的,這個人就會有情緒負債。而在現實生活中,每個人多多少少都有情緒負債。

人類不得不壓抑、偽裝自己

長期的偽裝和壓抑,會給人造成一種不能充分表達的壓力。把話講出來,雖然會造成很多的問題,但是講話的人會很痛快;如果不敢講,就會造成一種緊張和不愉快,最後影響到對人、事、地、物的看法。一個人不要壓抑和偽裝自己,但是現在很多人不得不偽裝,這也是人從小就有的一些負債。

比如一個小孩回家,爸爸問他今天考得怎麼樣,小孩說考試不及格,爸爸就問為什麼不及格,小孩子第一次會說全班都及格,就他一個人不及格,爸爸覺得很沒有麵子,就會打他。以後小孩子就知道不能這樣說了,這樣說會挨打。如果下次爸爸問他為什麼不及格,他就會說又不是他一個人不及格,全班都不及格,爸爸就不會打他。從此以後,小孩子慢慢就懂得要偽裝和說假話。長大以後,會知道要讓對方有麵子,就開始扭曲自己,然後造成很多情緒負債。

很多人從小就知道要誠實、要坦白,但是都不敢做,就是因為小時候的情緒負債造成的,如果不解除負債,人就經常會很痛苦、很不安。

情緒負債亦造就人自己

人是怎麼來的?西方人相信人是上帝造的,達爾文說人是動物進化而來的,中國人說人是自己搞出來的,是自己把自己弄成這個樣子的。

人生隻有一個規律,就是“自作自受”。“自作自受”不一定是負麵的說法,比如一個人自己做飯,自己吃得愉快,是“自作自受”;一個人自己做的事情,自己享受成果,不管好壞,也是“自作自受”。每一個人要替自己負起全部的責任,因為沒有人能替別人做主,沒有人能替別人負責任,大大小小的事情都要自己承擔。人必須要對自己負起全部的責任,才不會把責任推給別人。

各色各樣的人生經曆,造成了今天的人們。人在1~10歲時,其實都差不多,沒有太大差異。年紀越大,差異越大。因為人類自己在不停地積累自己,所以就造成了不同的樣子。比如一個人的長相就是自己造成的,18歲以前的長相,是父母給的;18歲以後長什麼樣子,是人自己造成的。

因為“相由心生”,一個人情緒負債太多,心理被扭曲的地方多,他就可能把自己弄得精疲力竭、弄得未老先衰,或者弄得昏頭昏腦;如果一個人情緒很穩定,生活很樂觀,他就會是一種做事不慌不忙的樣子,臉上的表情始終會很平和。

第二節 情緒負債源自三種性格

情緒負債來源於三種性格:一種叫作依賴型性格,一種叫作控製型性格,一種叫作競爭型性格。這三種不同的性格,會對人產生不同的約束。

依賴型性格

具有依賴型性格的人常常在好壞、善惡之間徘徊,給自己造成很大的困擾。比如“這件事情是好的還是不好的”“我是好孩子還是壞孩子”等。這在心理學上叫作“自居”,自居就是把自己比喻成什麼。比如玩“過家家”的時候,男孩子經常自居是爸爸,女孩子經常自居是媽媽,所以慢慢地男孩子會跟爸爸學,女孩子會跟媽媽學,長大以後他們自然會“扮演”好自己的“角色”。不過現在爸爸一般都比較忙,小孩長期跟媽媽在一起,上學以後又碰到很多女教師,很多男孩子都女性化了。人類女性化、中性化,其實都是情緒負債。

其實有些東西很難分好壞,很多事情與好壞也完全沒有關係,可是人類經常在善惡、好壞之間,自己找自己的麻煩。比如你小的時候去看電影,肯定會問:媽媽,這是好人還是壞人?後來你越長越大,就越不知道哪個是好人、哪個是壞人。分好壞是不切實際的,因為分不了,好人也會做很多壞事,壞人也有很多好的表現,好中有壞、壞中有好才是比較實際的。

“我是男子漢嗎?”“我是真正的女人嗎?”沒有人能有答案的。世界上有一些事情是黑白分明的,但是還有很多事情是黑白不分明的,它們和大部分“黑白”完全沒有關係,但是有人會把自己深深地陷在這裏麵,造成他自己的不安寧和別人的不愉快。

有很多事情人類是無可奈何的,要靠自己來調整。隻有小孩子會問:“我可愛嗎?”“我會遭大人討厭嗎?”但是有些人會把這種情緒帶到成長裏。有人一開口,就好像他還是六七歲的樣子;有人到了二三十歲,他的表現還和小孩一樣,這個人就是長不大。很多人是長不大的,就是因為他們依賴從前、依賴父母、依賴這種對於好壞的判斷。

一個成熟的人,是沒有這些困擾的,因為他會告訴自己,沒有辦法分好人和壞人。不能說一個人這件事情做得不對就是壞人,這件事情他表現得好就是好人。隻要經常想到這些,人就會慢慢成熟。

控製型性格

控製型性格有三個大問題。第一個,在對錯之間徘徊。“我做對了嗎?”“我做錯了嗎?”其實沒人知道什麼是對、什麼是錯,人不要在二分法的兩極化當中增加自己的困擾。當一個人越來越成熟的時候,他就越清楚想要做到“黑白分明”是困難的,中間會有很多灰色地帶,會知道對中有錯、錯中有對的範圍在慢慢擴大,這樣,他的情緒才會比較平穩。

第二個,“我聰明嗎?”“我是不是很蠢?”其實沒人知道什麼是聰明,投機取巧的人可能是最笨的人了,因為他吃的虧一定最多。現在很多人很喜歡看那種“厚黑”之類的書,覺得自己既能得到好處,又不違法,是最聰明的。其實不見得,因為人是有良心的,但是那些書都沒有告訴人們良心在哪裏,會造成人的良心不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