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人處世最要緊的是管理好自己的情緒,中國人情緒變化起伏大,容易發脾氣,所以更需要情緒管理。
第一節 中國人為什麼愛生氣
中國人情緒變化特別大
中國人情緒起伏大
中國人同世界上其他國家的人一樣都有情緒的起伏。情緒為什麼會起伏?因為外界的環境、人自己內在的感受隨時都在變化。但是,世界上其他國家的人情緒起伏都沒有中國人這麼大,換言之,中國人最愛生氣,隻要感覺到不對就會發泄出來,很難忍耐。所以,世界上其他國家的人都沒有中國人這麼重視修身養性。
中國人疑心重
有些中國人疑心很重,別人相信“眼見為實”,看到什麼都會相
信,他們卻不一樣,看到什麼都不相信,因為他們覺得一相信就會上
當,會對自己造成不利的影響。比如有一種熱水器,它貼上了“檢驗”的標簽,有的人就相信它真的被檢驗過,是合格的;而有的人就會認為熱水器如果不合格的話,會爆炸,將危及自己的生命,他們會對這個商品是否真的合格持懷疑態度,會去找足“證據”,然後再去慢慢相信,最後才去購買使用。所以很多人都在批評中國人,認為中國人不夠互相信任,其實,這種現狀是有些人疑心過重造成的。
不過,如果一個人無條件地相信別人,其實他也是不怎麼高明的,而且是魯莽的,他沒有考慮到自己的安危。現在,有一些兒童、甚至大學生被拐賣,就是因為他們太相信別人了。
正因為中國人疑心重,什麼事情都是先懷疑,然後才慢慢地去相信,所以中國人做事情,最初是很緩慢的。有些人說中國人速度慢,效率不高,但是今天是個講究速度的時代,所以一定要快、快、快。這種說法是不正確的。其實西方人的快和慢是一樣的,雖然開始很快,但是到後麵就會遭遇到很多問題,最後還是要慢下來。而中國人剛開始很慢,到了後麵就會非常快。
比如美國人要買一輛汽車,不會像中國人那麼考究,他去看看就可能會訂了:要這種顏色、這種排量等等。可是美國人訂好汽車後,可能要等三個月、六個月,甚至半年,才去提車。中國人則剛好相反,買一輛車,會花很長時間東看看西看看,然後打聽打聽,花很長時間做決定,一旦決定,第二天就會去提車。所以,中國人和西方人是完全不一樣的,中國人屬於先慢後快,西方人是先快後慢,但是從所花費的總時間來看,中國人還是要快一點。
中國人警覺性高
從另外一個角度來講,疑心重也說明中國人警覺性高。比如那些被拐賣的人,如果對陌生人警覺性高一點,可能就不會被人騙走了。有些中國人警覺性高,還表現在他們比較敏感。別人明明沒有這個意思,可是他們就能聽出很多意思來。
比如有的講師在開始講課時會說“這次要講的”,用到了“講”這個字;而有的講師會說“這次要跟各位聊一聊”,有人就覺得“聊”表示講師的東西根本不成熟;還有的講師會說“跟各位談一談”,有的人就認為他要說的是很嚴肅的一個課題;但是有人說“這次要教各位……”,聽的人心裏就會犯嘀咕:“你教我?我教你還差不多。”
所以,每一句話,都會引起人們不同的情緒反應,但是平常大家很少去注意這些。現在,大家在平常說話的時候就要小心、謹慎,用詞要特別注意,不能說喜歡怎麼講就怎麼講。因為一個人隻要發出信息,別人經過解讀,就會有不同的反應,進而對發出信息的人產生很大的影響。
中國人很容易發脾氣
中國人能屈能伸
為什麼中國人愛發脾氣?因為我們的個性中有四個字——能屈能伸。中國人在這方麵的彈性是非常大的,而就是因為彈性大,情緒起伏才有高低,比如當發現情況不利於自己的時候,他們特別能忍耐;但是等到形勢稍有好轉,他們又會覺得自己是世界上最了不起的人。而西方人的這種變化沒有中國人這麼大,更沒有什麼能屈能伸。
西方人做事情都按照規定進行,該說什麼話就說什麼話,該做什麼事就做什麼事。而中國人不是,比如有些球員剛開始打球的時候,教練說的話他都會注意聽,教練規定的動作他也會認真做。可是慢慢地,這個球員每場球得分很高了,越來越紅的時候,他就開始覺得自己是明星了,就不再聽教練的話了,教練讓他做什麼他也不願意做,開始學會整天端個架子“耍大牌”了。
有的人覺得帶領中國人工作很難,就是因為有些中國人很會“耍大牌”。如果這個人處在弱勢,沒有辦法反抗的話,他就會乖乖地聽別人的吩咐,等到稍微有點能力,他就會“耍大牌”。中國人特別強調要“守分”,就是因為有些中國人非常不守分,稍微有一點成績就會自我膨脹:諒你也不敢把我怎麼樣。比如兒子沒有什麼出息,他就會很聽父母的話,因為這樣可以要錢花;兒子功成名就之後,就會覺得父母其實混得也不怎麼樣,有人就開始給父母氣受了。所以中國人才要講倫理,沒有倫理的話,父母鬥不過兒子,兒子就神氣了。
中國人總覺得別人對自己不公平
有的人認為別人不應該這樣對待自己,別人這樣對待自己就是不公平。什麼叫公平?西方人的公平是大家都一樣;中國人的公平是“我特殊”,因為每個人所處的位置不一樣。比如老板出去的時候,一定要找幾個人陪他,而且他走中間,講話的聲音也和別人不一樣,就是為了表示他是老板,讓別人不要小看他;還比如在餐廳或別的一些公共場合,有的人講話聲音很大,他其實隻是在對外發出一個信號:我是個了不起的人,你不要小看我,你不要惹我,否則我會生氣。所以,西方人講話,你要聽內容;中國人講話,不需要聽內容,有的人隻是在對外發出上麵所說的那種信息而已,沒有什麼內容可言。
一個人講話聲音很低,很可能是他目前的形勢不如別人;而有的人講話聲音特別大,就是因為他目前過得很得意,目中無人。所以,中國人可以大聲講話,也可以小聲講話,大家要去好好了解,好好運用,然後來保護自己。
中國人自尊心很強
人是應當自尊自愛的,一個人隻有自尊才能獲得別人的尊重。自尊也是人格的一部分,沒有自尊就不能稱為是一個正常的人、一個健康的人。現在,很多專家、學者也提倡老師和父母多對孩子進行鼓勵、表揚。但是,像世間萬事萬物一樣,人的自尊也是有限度的。一個人的自尊心過強,反而會成為這個人的弱點。因為自尊心過強的人,不能清楚認識到自己的長處和缺點,害怕失敗,害怕比別人差,總想得到稱讚,十分“要麵子”。
有些中國人的自尊心很強,害怕被別人輕視。他們天不怕地不怕,就是怕被別人看不起。所以有困難,他們也會憋在心裏不說出來。一個人承認錢很重要,但如果沒有錢的時候他又覺得錢不怎麼樣。比如一個窮人看到一個富翁,他會想“你不過有幾個臭錢而已,神氣什麼!”這是屬於自己“騙”自己的一種行為,這種行為可以激勵他去努力工作賺錢,但是也會讓他“嫉妒”,甚至發展到去偷、去搶。所以,大家要注意關照自己的內心世界,讓自己有適度的自尊心。
中國人喜歡自作主張
有些中國人很喜歡自作主張,有空子就鑽。比如商場裏有緊急通道,平常是不讓人走的,可是有人就是要從那裏走,如果不讓他從那裏過,他就開始發脾氣。西方人不會這樣,他們很守規矩,沒有這麼多自作主張的表現。西方人到一個地方,一定會先看看那個地方的規定,一切按照規定去做,而中國人很少看規定。
比如西方的餐廳及其他服務場所,有一條規定是:不能夠對服務人員不禮貌,否則的話會被趕出去。西方人認為一個人在酒店消費,如果因為讓酒店賺幾個錢就大驚小怪、搞得大家不安寧,酒店裏的人就可以把他趕出去,而中國人是不會這樣做的。
中國人生氣時不講理
中國人還有一個比較讓人“害怕”的地方,就是生氣的時候完全不講理。其實中國人是天底下最講道理的,但是如果有人惹他生氣,他就不講理了。比如一個人平常很講道理,但是有一天突然不講理,如果別人問他:“你怎麼不講理呢?”他會說:“你把我氣成這個樣子,我還講理?!”也就是說“我不生氣就講理,一生氣我就不能講理了”。
但是有些中國人由於長期的偽裝和壓抑,幾乎二十四小時都在生氣,所以他永遠不講理,這是很多人一輩子都沒有弄懂的問題。如果情緒好,平時有什麼事大家都會講道理,很快就會達成默契,很好商量,一切都會有共識;但是情緒不好的時候,就連神仙來了都沒有用,彼此之間很難商量事情。
所以,有些中國人剛見麵時是不太談正經事的,大家會寒暄,說些“你最近臉色越來越好”“你的這件衣服真漂亮”之類的話。其實這就是情緒管理,隻是有很多人不了解。因為寒暄幾句,可以讓對方情緒穩定,這時候再來談工作就會很有效。
如果一個人單刀直入,見麵就談工作,別人就會覺得不太舒服。西方人是以工作為導向的,一見麵就會談工作;而很多中國人都是一見麵先不談工作的,因為那會兒談工作沒有用,根本沒有人聽。比如你碰到一個人,問他那個表填好沒有,他嘴巴可能會跟你講好、好、
好,但是他心裏可能會想:你自己不會填呀,一定要我填?我手痛你知不知道!所以,不要見麵就談工作,那樣起不到什麼作用。
中國人的管理也叫作“修己安人”,修己就是要把自己的情緒穩定住。但是現在很多領導者的情緒不穩定,如此一來員工也會跟著不穩定。安人就是讓對方情緒穩定——自己穩定,別人穩定,大家都穩定,事情就很好商量,然後大家很快把力量集合起來,把事情做好。
第二節 四種因素影響情緒變化
為人處世最要緊的就是管理好自己的情緒,所以在一切管理中,情緒管理第一優先。那麼,情緒究竟受哪幾種因素影響呢?
情緒是一種反應,它有很多表現形式,比如高興、傷心、興奮、驚訝、憤怒、沮喪等。情緒的產生有不同的原因,隻有了解原因,才有辦法去管理情緒。情緒主要受四種因素影響,分別是主觀感覺、生理變化、表情動作與行為衝動。
主觀感覺對情緒的影響
一個人看到一朵花會很高興,另一個人看到這朵花也許會不高興;一個人看到燒餅很想吃,另一個人也許不想吃。對於不同的人來講,對同一事物所產生的反應,大部分是不一樣的,所以我們說“己所不欲,勿施於人”。比如一個人很喜歡喝咖啡,他認為別人一定也喜歡咖啡,所以請別人一起來喝,結果晚上他睡著了,別人還在那裏瞪大眼睛不能睡覺。人與人的反應是不一樣的,這是很主觀的。
主觀的感覺是很明顯的,一個人生氣或者喜悅都是個人的事情,與別人沒有什麼關係。有時候一個人很高興,別人也許還不太高興呢。
案例
有一個企業家賺了錢,請父母去吃飯,但是父母坐在那麵無表情,一句話都不說。別人就問他父親:“你兒子對你這麼孝順,賺了錢請你吃飯,你怎麼還不高興?”他父親說:“沒有這回事,他是在炫耀給別人看——我能賺錢,有本事請父母吃好的。他根本不是孝順我,而是把我當工具拿來炫耀。”別人問他為什麼這樣講,他父親說:“他一進來就跟我講,爸,這裏的菜很好吃,我常來。他常來,結果到今天才請我!那不是沒把我放在心上嗎?怎麼是孝順我呢?”
兒子請父親去吃飯,一定要和父親說這家餐廳自己也是第一次來,因為聽別人說這裏的菜做得很好,所以帶你們二位來嚐嚐。這時父親一定會說好,每一道菜都會說好吃。
另外,大家最好不要告訴別人哪個電影很好,讓他趕快去看。凡是有人告訴你哪一個電影好,你去看多半是失望的——因為期望值很高。有些人就不會這樣做,如果有人問他一個電影好不好看,他會讓那個人自己去看,而不是剝奪別人評估的能力;如果別人問他值不值得看,他會告訴別人還可以,可以去看看,或者說除非現在沒事做,否則不必看。他不講它的好與壞,因為那是每個人主觀感受的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