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中國人為什麼愛生氣(2 / 3)

即使是麵對相同的情況,每個人的反應也是不一樣的。千萬不要將心比心,認為自己這樣想,別人一定也這樣想。“將心比心”的意思是:你要把心放在別人身上,站在別人的立場去想、去看別人的狀況,而不是“我這樣想,別人肯定也這樣想”。因為人各有各的反應,大家要彼此尊重。

生理變化對情緒的影響

有的人體質比較敏感,有的人體質很健康;有的人下午喝咖啡晚上就睡不著,有的人晚上喝咖啡照樣睡得很香。體質不同,生理的反應也是不一樣的。

人為什麼會有不同的情緒反應?這主要是因為每個人身體的內分泌狀況不一樣,神經係統的反應也不一樣。人類身體疾病的主要原因就是緊張,可是在日常生活中,大家偏偏放鬆不了。人有自律神經,自律神經自己會動,而不是人可以完全控製的。這個神經有兩大部分,就好像陰陽一樣,一個叫作交感神經,一個叫作負交感神經。當一個人很興奮的時候,自律神經會讓他稍微冷靜下來;當一個人很激動的時候,自律神經又會讓他緩和下來,它自己會調整。所以,人所能做的就是讓自己的調整合理化,而不是說完全沒有負麵反應。

一個人做到完全不發脾氣,是不太可能的,也沒有必要。人不能壓抑,壓抑是不能解決問題的,壓抑會使某一次的爆發更嚴重。比如地震,偶爾地震一下一般不會有大地震;如果很久沒有地震,那發生地震就不得了了。人身體裏麵也是一樣的,如果一個人經常是“想發火就忍住”的狀態,遲早有一天,他的內心會“爆”掉的,到時候什麼辦法都不能解決問題。人的血壓會增高,心跳會加快,呼吸會急促,瞳孔會放大,這些都屬於內分泌與自律神經自動的反應。有時候人全身都會起雞皮疙瘩,有時候感覺到後邊老有個陰影在那裏,這些東西與消化不良其實是一樣的狀況,沒有什麼神秘的。生理變化是很自然的,人餓了就有餓的感覺,飽了自然有飽的感覺。

表情動作對情緒的影響

現在有的人表情越來越誇張,這對他們是不利的。比如看到一條蛇,有人會說“嚇死了”,別人會笑他,不會同情他:“為什麼看見一條蛇,他會怕成那個樣子?他很嬌貴?”人的表情動作會給別人不同的觀感,引起大家不同的情緒變化。

對於表情動作,大家比較容易看得出來,因為某些表麵的狀態是全世界都一樣的。比如認為對的時候大家一般都會點頭,不對的時候會搖頭;餓的時候臉色會發青,手腳會發抖……可是後天的教育和文化的影響,全世界基本都不一樣。

比如你送美國人紅包或禮物,他會當麵打開,並且會表示出自己的喜悅。中國人不會這樣做,中國人收到紅包,一定會放進包裏,回家偷偷地看,絕不會公開看。這就是後天的文化影響不同造成的。

後天影響所表現出來的方法也不一樣。比如西方人容易把喜怒哀樂都表現在臉上,中國人就不喜歡這樣子。而且一般官越大的人臉上越沒有表情——職位越高,他越知道自己內心的活動不要讓別人清楚、要保持一種神秘感。

一個人內心有什麼想法,馬上表現出來,其實對自己是相當不利的。比如一個大學生剛畢業走上工作崗位,他很可能會直言自己所看到的現象,他會說這個同事今天穿的衣服很沒有品位,或者說領導的意見是錯誤的,或者認為老員工的工作方法過時了……有的人會認為他很天真,但是有的人就會認為這個人沒有修養,不願意去培養他,如此一來,這個大學生的進步就會很慢。

很多情緒是教育所造成的,但是全世界的教育是不一樣的。比如美國人認為一個人有話就說是有能力就表現,中國人很多時候會認為這個人是愛“出風頭”。

案例

有個人在當兵的時候,因為家境不好,所以星期天沒有錢出去玩,他就在軍營裏麵拿舊報紙練習寫毛筆字。慢慢地大家都知道了他愛寫毛筆字,所以後來隻要有寫壁報什麼的事情都找他。結果,有一次人家用水泥磚頭砌了一個垃圾箱,也讓他趴在地上去寫“垃圾箱”三個字。後來他才明白其實不是他寫得好,而是因為他表現了,大家覺得他愛“出風頭”,就想來整他。

中國人說有才能不能隨便表現,有話不能隨便講出來,其實是有道理的。一個人,既不要不表現,也不要亂表現,隻有適當地表現才是比較合理的。

行為衝動對情緒的影響

人一旦有衝動的行為,結果就是兩個字:後悔。比如一個人罵完人以後,就開始後悔:萬一他打我怎麼辦?我出去他揍我怎麼辦?萬一他叫人來報仇怎麼辦?衝動,最後受到威脅最大的就是自己。

而一些好的行為對人的情緒也會有正麵的影響,比如有的教師通過研究總結就發現,教師的賞識行為可以很好地緩解學生的焦慮情緒,所以他們通過讚賞、激勵學生,讓學生的情緒穩定,從而不再害怕考試。

第三節 情緒反應為人們敲起警鍾

情緒沒有好壞、優劣之分

情緒是一個警訊、一個警示燈,當一個人覺得自己要“爆炸”的時候,情緒就在提醒這個人:自己到底是什麼地方出了問題。情緒沒有好壞、優劣之分,它隻是告訴人們:你的反應有點問題。如果一個人有這樣的警覺性,他就知道該怎樣去調整自己。當一個人拿起杯子要打人的時候,他隻要有警覺性:打出去看起來是自己占便宜,其實最後是自己吃虧。這個人就會把杯子拿來喝一口水,然後輕輕地放下,整個事情的結果就會改變。

情緒促使人們正確因應內外情境

情緒能給人一種警醒,它在提醒人們要注意什麼。一個人如果有這樣的觀念,他很快會改變自己。比如當一個人臉色很難看時,別人就知道自己要小心一點,不要冒犯他,因為這個時候火上澆油會很吃虧。

任何一種情緒反應,你都要認為它是在提醒自己要怎麼去做才正確。比如說一個人肚子很餓,看到很香的包子,自然就想伸手去拿來咬一口。可是當他伸手出去的時候,他會開始想:肚子餓隻是一個警

訊,我能不能這樣做還要考慮考慮,應該先招呼別人一起吃,然後我才可以動手,否則的話,會引起很多人的反感,對自己以後很不利。任由情緒主宰人的一切,後果可能十分嚴重,所以,大家不能不動腦筋就讓情緒自然地反映出來。因為結果有時候好,有時候不好;有時候對,有時候錯,而最後的結果都要由自己來承受。

人的情緒有大的、明顯的,也有小的、經常被人忽略的。如果大家能夠把這些都當作是一種警訊,就好像在過馬路的時候,剛剛亮黃燈,大家也會做些動作一樣,會考慮該不該刹車、有沒有地方停、要停在什麼地方,這樣就不會措手不及。但是很多人現在沒有警示燈的概念,高興了就手舞足蹈,不高興了就給別人臉色看,這是很不好的。之所以會如此,有的人是從小受父母影響的,比如爸爸不高興就拍桌子,媽媽一生氣就拉長臉等。

案例

有個外國人,三十多歲了,有兩個小孩。他爸爸像他這個年齡的時候,就開始跟他媽媽講,說肩膀酸、腰痛,讓他媽媽揉一揉。他現在也開始同妻子講,肩膀酸、腰痛,讓她揉兩下,這是難免的。人們往往認為遺傳好像隻是體質上的遺傳,其實習慣也會遺傳。一個人從小看爸爸怎麼樣對待媽媽、媽媽怎麼樣對待爸爸,他長大後,很自然也會有那種反應表現出來。

其實這不是好現象,因為每一代人所處的環境不一樣,一個人不可能與自己的父輩一樣。這個外國人就是沒有這種警戒的觀念。他應該想:自己現在才三十多歲,爸爸這個年齡的時候腰痛是正常的,現在腰痛就不正常,因為現在營養好,衛生也好,情況不一樣了。想到這裏,他就應該會調整。

中國人最需要的就是情緒管理,情緒穩定下來,什麼話都好談;一旦情緒管理不好,那就什麼都不要考慮。一個人要做任何事情,先把自己的情緒處理好,然後再說其他的,這樣做事才有效果,否則就會白忙一場。

第四節 情緒有理性和非理性兩大類

非理性情緒有兩大類:誇大與不符合實際

人有理性的一麵,也有非理性的一麵。非理性情緒有兩大類,一個叫作誇大,一個叫作不符合實際。兩者是互相有連帶關係的:一誇

大,事情就會不符合實際;不符合實際,就是因為誇大了。人們對自己的事情經常誇大,對別人的事情經常“縮小”。有人自己摔一跤,就覺得不得了,是天大的事情;別人摔一跤,他又會覺得沒有什麼了不起的,爬起來就是了。人們對自己與對別人是雙重標準,有些領導對自己的下屬也是雙重標準。

案例

有個員工發現工廠車間角落有火花,趕快拿一桶水把它澆滅了。他有沒有功勞?答案是“不一定”“很難講”。為什麼連這種事情都難講?因為如果領導對他印象很好,就會覺得他是有功勞的——星星之火可以燎原,小小的火花如果不及時撲滅的話,可能會釀成很大的火災;如果領導對他印象不好,會覺得這個員工真是大驚小怪,小小的火花用一桶水幹什麼,吐一口唾沫它就會滅掉,那這個人就完全沒有功勞。

外國人總覺得中國人沒有一定的標準,就是因為中國人很主觀,“愛之欲其生,惡之欲其死”,總覺得自己人的功勞特別大,外人的表現不值一提,分得很清楚。

如果沒有拿捏好“度”,小小的病就會被誇大,到最後把自己壓垮了。所以中國人主張:有病要看病,但是看完病要忘病。有病不看病是不對的,看了病就常常覺得自己有病,也是不對的。有病要去看病,看完病該吃藥就吃藥,把病忘記,不值得一提,這才是健康的人。

有些人經常把自己的經曆誇大得很離譜,表示“這事如有神助”“我和別人不一樣”“我是天生的驕子”,其實大家聽了之後感覺並不是很好。當一個人說話不切實際的時候,人們就會覺得很擔心、很害怕,就對他越來越不信任。而一個人不被別人信任的時候,他是很痛苦的,這會產生信任危機。因此人們需要讓自己的情緒穩定,首先要實話實說。但實話實說不是直話直說,而是講話要實在,表達要委婉,要讓別人聽得進去。

“一定”是非理性

“一定”是非理性的表現,因為當有“一定”的概念時,當說“一定”這兩個字的時候,你已經把事情誇大了。人們經常用“一定”來製造很多痛苦,但是人們又很喜歡聽“一定”這兩個字。比如有人找你合夥投資,如果他告訴你,這件事情是有相當風險的,你要好好考慮,願意承擔這個風險再加入,你會去嗎?如果他說這次肯定百分之百賺錢,今天不來明天就後悔,那麼你才會去的。所以說人們深受“一定”這兩個字的害。

天下事情都是不一定的,凡是“一定”的都經過誇大。當氣象台預報今天一定出太陽的時候,它經常是下雨的;當預報今天一定會下雨,它經常是出太陽的。所以氣象台最合適的預報是:明天的天氣,晴間多雲偶雨。各種天氣狀況全都包括,它一定是對的。為什麼氣象局的儀器那麼精密,科學那麼發達,它還經常報錯?這絕對不是故意的。氣象台的人一定是很認真、很負責的,隻是當他們測定了天氣情況以後,氣象還持續在變化,所以測不準。當你做好計劃的時候,你也要知道,計劃很周全、很周密,但是計劃定下來就開始有變化了。

“不一定”才是真的,“一定”就是誇大、不符合實際的。所以,當別人告訴你“一定”的時候,如果你想到“不一定”,就不會失望了。比如當別人要同你合夥的時候,你就要想:自己承受得了把這些錢丟掉的風險嗎?如果可以就合夥,如果不行就斟酌。當別人向你借錢的時候,你就要考量:這個錢借給他,就等於是丟掉,自己願意嗎?承受得了嗎?如果能承受就借給他,不能承受就拒絕。很多事情做不做完全靠人自己的觀念取舍。

有的人明明知道“一定”是不可能的,但還是非常喜歡“一定”,這是誇大、不切實際、非理性,這是人們自己找的。有人娶一個妻子,說她一定會和自己白頭偕老,她一定不能生病,她一定會到處幫助自己。有這種人嗎?比如婚前體檢樣樣都好,什麼都對,結果結婚的第二天一出去,人被車子撞死了,那又能怎麼樣呢?天有不測風雲,人有旦夕禍福,未來就是不確定的。尤其現在,世界上的事情越來越不確定,所以大家不要有“一定”的觀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