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27章 危機處理失當(3)(2 / 3)

確實,對任何一個企業領導者而言,這不僅是一個危機四伏的年代,像信譽危機、決策危機、經營管理危機、災難危機、財務危機、法律危機、人才危機、媒介危機、安全生產危機、產品質量危機、勞資糾紛危機、戰略危機、文化危機、財務危機和法律危機等等各類危機在不時地發生著,但是這也是機會的時代,各種各樣的機會遍地都是。

作為企業領導者,該如何處理企業的危機事件呢?對此,危機專家指出兩點——第一要積極應對,第二要積極補救。

處理企業危機事件的兩個步驟

(1)積極應對

當危機事件爆發,或者潛在危機事件成為現實危機事件,領導者要有高度的敏銳性,及時發現和確認危機事件的程度,並采取有針對性的應對策略,再根據危機事件的處理適時地啟動危機預警和預控階段製訂的預案,根據實際情況確定具體對策並加以執行。

(2)積極補救

當危機事件得到企業有效控製後,領導者必須著手恢複和補救危機事件對品牌的損害。當然,危機補救不僅包括實體完善,還包括信譽重建和形象重塑,以及對危機管理進行評估、轉危為機的過程。

錯誤五十七不能把危機轉化為商機

每一次危機的本身,既包含著導致失敗的根源,也孕育著成功的種子。

發現、培育以便收獲這個潛在的成功機會就是危機管理的精髓。

——洛克希德·馬丁公司前任CEO諾曼·奧古斯丁

情節再現

LM倒了,不是因為市場狹小,也不是產品定位不明確,這兩方麵都不是決定LM倒下的真正原因,LM倒下的原因一是產品質量出現嚴重問題,二是危機公關沒有處理好。

2008年,媒體披露甘肅14名嬰兒因長期食用某品牌奶粉患腎結石的消息,而後這一信息在各大門戶網上引起了熱議。

其後媒體報道湖北、湖南、安徽等多個省區也相繼發現腎結石寶寶。這時媒體不再含糊其辭,直指LM奶粉。

其實,早在2007年,LM高層領導者已經知道LM奶粉含有三聚氰胺,也知道食用含有三聚氰胺的奶粉會導致嬰兒患有腎結石。

據“LM內部郵件”顯示,2008年8月,LM集團股份有限公司的檢測結果表明,在送檢的16個嬰幼兒奶粉樣品中,居然在15個嬰幼兒奶粉樣品中檢出了三聚氰胺的成分,產品的合格率僅為6.25%。

第二天,LM高層領導者分別將嬰幼兒奶粉中存在三聚氰胺的情況向政府報告,並開始回收市場上的LM嬰幼兒奶粉。

LM集團對送達的200份樣品原料乳進行檢測,最終確認,LM奶粉含有三聚氰胺的最主要途徑是人為向原料乳中摻入。

當LM集團確認,因食用LM集團生產的奶粉導致眾多嬰兒患有腎結石之後,LM集團就已經開始啟動危機公關了,企圖掩飾食用LM奶粉導致嬰兒患有腎結石的事實真相。

北京某廣告有限公司向LM集團提出公關解決方案——安撫消費者,一二年內不讓他開口;與BD簽定300萬元廣告投放協議,促使關於LM的負麵新聞刪除,拿到新聞話語權;以攻為守,搜集行業競爭產品‘腎結石’

負麵新聞的消費者資料,以備不時之需。

LM集團是一家中外合資公司,其最大海外股東是澳洲的HT公司。當HT公司得知LM生產的奶粉含有三聚氰胺,而且嬰兒在食用含有三聚氰胺的奶粉導致腎結石後,馬上向中資方和當地政府官員要求召回LM集團生產的所有奶粉。

經過一個多月的發酵,LM三聚氰胺危機事件終於爆發。

案例評點

“樹林中有兩條路。我隻能走其中的一條。當我選擇了一條路,那麼,我隻能遺憾地遙望那條未走的路。”這是詩人弗洛斯特的名詩《未走的路》中的句子。

當我們的團隊在研究LM公司危機事件的全過程後得出一個結論:LM董事長趙誌文本來有一條讓LM公司免於覆滅的路,這條路就是“未走的路”。

危機中的LM有兩條路,一條是發展,另外一條就是覆滅。從媒體公布的事實看,含有三聚氰胺的LM毒奶粉事件並不是突如其來、瞬間大規模爆發的危機事件。從2007年11月LM集團第一次接到消費者投訴到2008年9月危機事件大爆發,LM集團起碼有10個月應對危機事件的時間。如果LM集團在2007年11月接到消費者投訴產品有質量問題時,抑或在2008年3月長沙市發現首例腎結石嬰兒病例時,就積極主動嚴格奶源質量,或者當發現奶源出現問題時,立即向公安機關舉報一些奶農的“不法行為”,立即停止生產和銷售所有問題產品,同時召回受汙染產品,向受害消費者進行公平補償,這樣做不僅可以避免危機事件的蔓延,同時還可以樹立企業重承諾、講誠信、敢擔當的形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