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到底是誰的錯?我們在研究這些案例時,總是不斷地問這個問題?當然,這肯定有企業領導者的錯,因為許多中國企業的領導者都漠視危機,說得直白點就是在麵對危機時,總想著用大事化小,小事化了的“中國式處理思維”應對危機。然而,他們卻不知道,這樣應對危機不僅不能緩解危機的蔓延,還會使本來可以控製的危機態勢越來越嚴重,最終導致整個企業的全麵崩盤。
在中國企業群雄榜上,SD是一個繞不過去的名字,但SD卻因一次嚴重的“形象危機”,葬送了自己的前程。
麵對危機事件,SD是如何應對的呢?現在,我們來回顧分析一下SD的應對措施:
1996年,身患多種疾病的77歲老人李順,經醫生推薦服用SD口服液。
後來李順皮膚出現病狀,診治無效死亡。其後,李順家人向常德中級人民法院起訴SD公司。三個月後,常德中級人民法院一審判決SD公司敗訴,SD口服液向死者李順家屬賠償30萬元,並沒收SD1000萬元的銷售利潤。
隨後,SD公司不認可常德中級人民法院一審判決,於是SD公司向湖南省高級人民法院提出上訴。然而,SD公司不清楚,就算是上訴,也得需要時間,而在SD公司向湖南省高級人民法院上訴期間,數十家媒體長篇累牘地連續報道該事件,SD的產品形象、企業形象、品牌形象不僅遭到沉重打擊,而且使得工廠停產、銷售癱瘓。
1999年,湖南省高級人民法院作出終審判決,判定SD公司勝訴。然而此刻SD公司的勝訴已經意義不大了,可以說,數十億元資產損失,十萬人下崗,贏了官司,丟了市場。
其實,SD公司在事發當時,曾經積極主動地與死者家屬協商過,但協商未果。正是因為SD多次忽視了危機管理的時效性,使其月銷售額從數億元一下子跌到不足1000萬元,這樣的代價太大了。對於當時事件還沒有發酵的SD公司而言,就算協商時賠償500萬元,代價也不會大於而後的結果。
因此,在企業危機爆發的時候,一旦短時間內不能確定誰是誰非,倒不如暫時先退一步,以免矛盾激化。
實戰技巧
可以肯定地說,對任何一個企業而言,危機就像死亡和納稅一樣不可避免。這就要求領導者時時刻刻地為企業一旦爆發危機而做好計劃,這樣才能更好地應對危機事件的突發性。
《財富》雜誌記者對世界500強企業的CE0進行調查後發現,92%的CE0認為商業危機不可避免,不足40%的說他們有應付各種危機的計劃,有94.5%的CE0確信,當危機來臨時他們能應付自如。
從世界500強企業CEO對待危機的態度可以看出,他們應對危機的能力很強。這就要求中國企業領導者不僅需要強化危機管理意識,還必須重視危機的防範方法。今天商場上的領軍企業,誰也不敢保證明天還是領軍企業。
領導者必須保持24小時謹慎的危機感,就像比爾·蓋茨所說的那樣——“微軟離破產永遠隻有18個月。”
而任正非在十多年前就撰文《華為的冬天》,他清醒地意識到:“華為的危機,以及萎縮、破產是一定會來到的。”
不管是比爾·蓋茨,還是任正非,他們都能清醒地認識到危機的存在,正是這樣的思維,使得微軟和華為成為偉大的公司。因此,危機不可怕,可怕的是錯誤估計危機形勢,令危機事態進一步惡化。
事實上,居安思危是領導者預防危機的一個關鍵因素,人們常說“逆水行舟,不進則退”,企業經營也是如此。特別是那些競爭力差,容易受市場和外部衝擊的企業,稍有不慎,就有可能破產倒閉。
這就要求領導者能夠居安思危,千萬不可沉醉於自己的“十幾個人七八條槍”的局麵,要警示自己,作為市場競爭中的一部分,隨時都有被別的公司、企業蠶食鯨吞的可能。
傑克·韋爾奇在他的《自傳》中這樣描述危機:“今天的勝者,不一定是明天的贏家。聰明的經營者應該時刻警惕危機,居安思危,警覺到明天可能出現的不利因素。對於此刻就能充分準備以應付競爭的任何工作,要立刻去做,不要猶豫,須知延擱片刻功夫,就可能造成莫大的遺憾。”
麵對如此殘酷的競爭,任何一位企業領導者都應該有危機感,有憂患意識。彼得·德魯克說:“商場上可能有積極進取的常勝贏家,卻沒有固步自封、恃才傲物的常勝贏家。胸無憂患,掉以輕心,隻能是栽跟頭。”
錯誤五十四危機發生後試圖隱瞞真相
三鹿危機事件提醒企業經營者在生產經營活動中要天天敲響警鍾,要有應對突發事件的能力,並以坦誠的態度麵對危機。
——中國廣告協會學術委員會主任、廈門大學教授陳培愛
情節再現
上世紀初,廣東商人陳海明到上海經商,創辦了上海海明園食品公司。
憑借其出色的經營能力,1925年前後,上海海明園分別在天津、漢口、杭州、南京、重慶、昆明、貴陽、成都都開設了海明園分店,並在武漢、重慶投資設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