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專業專注——有“利”可圖

第一節“輕”資產運作

每一個商業組織乃至每一個渴望成功的人士,都渴望贏,那麼如何才能贏?傑克?韋爾奇在他的名著《贏》中揭示了贏之道:大魚吃小魚,贏在空間和規模;快魚吃慢魚,贏在時間和效率。

一、速度第一

層級多、溝通障礙、協調困難、信息失真……是的,這都是人多惹的禍!如果人少,怎麼會產生這麼多問題?

不要迷戀所謂的“大企業”的管理方式,重要的是找到適合自身企業的管理方式。比方說,快速發展型的企業,最需要的往往不是所謂專業的管理,而是通過實踐總結出的可用經驗。

每當聽到一些管理專家大談特談戰略,讓人昏昏欲睡時,我都會想起某企業高管辦公室牆上掛著的一幅老板寫給他的手書:沒有攻不下的山頭,沒有守不住的陣地,沒有完不成的任務。直截了當,讓人來勁。其實,這不也正揭示了戰略執行的真諦嗎?戰略執行不僅是一門攻守互動的藝術,更是一種堅持下去的決心和信心!

為此,我還跟某貿易公司的陳銷售總監有過一段交流。他說:“目前公司正處於業務開拓的關鍵時期,但現有的銷售人員大都是維護型的,根本無法有效拓展市場和增加銷售。”作為谘詢顧問,我也很讚同:“目前各崗位人數配比很倒置,本來銷售崗位人員應當占多數,但後勤支持型崗位人員卻占了70%,這也是銷售遲遲打不開局麵的重要原因。”根據我們對標杆企業人員配比數據的分析,如果企業的市場已經趨向穩定,業務已經走向成熟,人員配比應當是合理的,但這家公司的情況卻恰恰相反!

一般來說,強者的戰略是防守,弱者的戰略是滲透。對於有著拓展野心的企業來說,需要的是能夠衝上去甚至背水一戰的人。但是當企業發展到一定規模和階段後,它的戰略重心必然會走向防守,這似乎是一個逃脫不掉的規律。這時,企業顯而易見更需要守成型的人,以維護自己已有的市場地位和競爭優勢。

當然,人力資源工作者,需要考慮的不僅是戰略進攻和戰略防守問題,更重要的是能夠審時度勢,準確領會領導者的戰略意圖,判斷企業自身所處的發展階段和業務現狀,及時地調整人力資源政策和人員配置。否則,一味地按照人力資源條條框框做事,不僅會使企業僵化,更會因為水土不服害死自己。

一位有著多年外企背景的經理人跳槽到某民營企業任人力資源總監,老板對他期望值很高,希望他能夠給企業的人力資源管理帶來新氣象。新總監一上任便發現這家民營企業的管理非常原始和粗放,決定甩開袖子大幹一番,以至於還沒有摸清具體的業務狀況和人員構成,就開始製訂工作計劃。計劃的內容主要是搭建一個非常龐大的人力資源管理體係,在企業原有的人力資源部門架構基礎上,重新設置各個人力資源專業模塊崗位,人員因此也增加了一倍多。

但好景不長,由於人力資源各崗位人員對業務並未起到實質的推動作用,老板痛下決心進行精簡。沒過多久,這位新上任不久的人力資源總監便悻悻地離開了。

在一個日漸擴大的內需市場裏,在激烈的市場競爭環境中,一個企業如果不考慮自身狀況,盲目用人,用的人越多,就會死得越快。

一個企業背負的東西如果太多,就跑不起來。對於成長型企業來說,速度第一,完美第二!

二、經營為本——要會算賬

一些“管理專家”為了吸引更多的人學習人力資源管理,往往強調人力資源管理的專業性。這的確引起了一股人力資源培訓與學習的熱潮,但很多人經過培訓、考證以後,卻依然不能在本企業從事“專業的”人力資源管理,或者謀一個人力資源管理職位。那麼,問題到底出在哪裏呢?正如賣啥吆喝啥一樣,對於一些人力資源培訓機構來說,它們的確取得了商業上的成功,但是對於學員而言,卻並沒有獲得應有的收獲和相應的成功。

對於人力資源問題,你要好好地算算這筆賬:人力資本投入多少?預計產出能達到多少?投資回報是什麼?經營者必須從經營的角度看待人力資源問題,否則就容易淪為“專業主義”。

人力資源專業主義,就是不充分研究外部環境,不了解企業背景和現狀,不深入分析企業需求,就閉著眼睛盲目學“先進”:昨天搬一個人才測評來使用,今天拿一個能力素質模型進行嚐試,最後卻都不了了之,一事無成。之所以造成這樣的結果,是因為很多“專業人士”隻是從人力資源角度看問題,卻不從經營的角度看問題。更糟糕的是,這些“專業人士”常把企業當作小白鼠來不斷實驗,從不把企業當作一個整體來看待,不看重企業的宗旨和戰略目標,總是以追求專業上的成功為成功,並美其名曰“我隻對職業負責,不對企業負責”。多麼可悲!

人力資源的專業性不是會多少新鮮名詞,不是會多少種操作技巧,而是首先要弄清楚這些問題:要達到什麼目標?要花多少錢?資源能支持嗎?人員能力能達到嗎?時機成熟了嗎?人力資源專業人士應當像經營者一樣,首先關注企業經營需要,這樣管理才會變得有意義。

人力資源是有一定專業性,但如果不從經營者的角度來看待,不結合企業的具體現實進行實踐,肯定不會獲得成功。

企業人力資源管理常常被誤認為是一項“專業性極強”的工作,且具備“不好量化,難以衡量”的特征。正是這種固化的思維模式,使人力資源管理成了一筆誰也說不清楚的“糊塗賬”。

一家中介代理公司的經營理念是:做事之前先算賬。這個理念不僅體現在對外投資項目以及相互結算上的“斤斤計較”,而且在企業內部也非常深入人心,以至於開管理層會議時,經理們養成了隨身攜帶一個小型計算器的習慣,以便隨時能夠計算出他們需要的投入以及可能獲得的收益。

老板也常在會議上向他的經理們反複強調:“你們要好好算賬,而且做任何事之前都要好好算賬。”這句話被經理們奉為行為準則,並被寫進了公司的經營理念,在企業裏逐漸形成了一種濃厚的商業氛圍:內部非常重視貢獻和工作結果,外部非常重視客戶體驗與服務上的附加價值。

我們在對很多國內企業進行谘詢的時候,發現一些老板也曾表達出了類似的觀點:一個好的管理者,往往要懂財務。

實際上,精明的老板們無非要表達兩層意思:第一是管理離不開經營;第二是要學會用數字說話。經營結果往往通過財務語言來體現,而財務語言是一種通用的數字語言。管理工作如果不能數字化就難以衡量,難以衡量就難以考核,難以考核就難以卓有成效。如果背離了這一點,即使在管理理念上再先進,也很難獲得成功。

據一項報告稱,在創業的前三年當中,企業失敗概率高達90%。而結合中國中小企業35年的平均壽命來看,我們就能發現,創業是一場係列循環淘汰賽,最後剩下的寥寥可數。在創業失敗的案例當中,固然有由於合夥人或其他人事方麵的一些原因,但大都離不開一個共性的問題:缺乏穩定的客源和收入。

對於創業型企業來說,資金和資源都極其有限,必須精打細算、慢慢積累,才可能逐漸壯大,而壯大是一個十分痛苦的過程。因此,弱小的創業型企業必須以生存為導向,而要生存下來,就必須有穩定的客源以及由客源帶來的源源不斷的現金流。而這些現金流往往又要用於追加新投資,不斷壯大企業規模。所以,對於現金流的使用,必須慎之又慎,否則可能在壯大的過程中,出現現金流黑洞,一發不可收拾,甚至吃掉原先的業務,使多年心血毀於一旦。

追求穩健和可持續發展的經營者,往往都是算賬高手,他們在做任何決策之前都力求把決策風險降到最低,所以需要時刻關注財務數據的變化。具體到人力資源管理,同樣需要進行數字化管理,建立人員配置標準,進行人力資源預算,界定單位人員產值,不遺餘力地提升勞動生產率。否則,再專業的人力資源管理都將隻存在理論上的意義,不具有解決現實問題的能力。

物競天擇,適者生存。市場環境在不斷演變,企業組織應像生物一樣不斷進化,人力資源管理也應當與時俱進,追求智慧的經營和巧妙的方法。

三、智力投資

過去你能賺多少錢,取決於你有多少人力成本優勢;未來你能賺多少錢,取決於你有多少智力資本。無論是商業模式的創新,還是產品與服務的創新,都離不開智力資本,而智力資本必須依從於人才本身。因此,智力資本經營的核心就是對知識的管理和人才的管理。

傳統規範化的企業人力資源管理理論有兩大不足。

一是缺乏經營視角,容易從管理角度看待人力資源,忽視知識轉化為生產力的重要性。我們常常能看到一些讀了MBA的人,有滿肚子理論知識,抱著待價而沽的心態,但缺乏思想,不會為企業解決實際的問題,不能使自己成長為一名真正的經營者。

二是“見物不見人”,雖名為人力資源管理,但重點研究的對象不是人本身,而是一種組織化的集體行為以及規範化問題,對真正的人才激勵和管理關注較少,對企業文化重視不夠。在組織日漸成熟、不斷創新的今天,增強改變人心的力量比變革組織的力量更為迫切,也更為重要,而這也正是有些傳統人力資源管理理論本末倒置的地方。

蒸汽機帶來了工業革命,工業革命時代最顯著的特征是技術進步與生產力革命,並由此開啟了大規模生產協作的時代。人作為生產要素的一部分,主要發揮的是“手”的作用,也就是說,人的核心價值體現在體力和基本技能方麵,充當著工具的角色。

而到了信息化和虛擬經濟時代,人們需求的多樣化對創新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這時就湧現出了越來越多的“知識工作者”,也就是說,知識工作者不再處於被支配的地位,而是能夠充分地以自我為主體。他們積極地發揮主觀能動性,將自身的知識、智力與其他生產要素相結合,創新服務模式,滿足不同的客戶需求。這是人力資源經營的核心。

對於今天的企業來說,人力資源管理不是僅僅從人力資源的角度看問題,更要從智力資本的角度看問題,因此必須對人、人才以及智力投資進行重新定義。我們需要解決的重大經營問題是:企業的成功不在於你有多少人,而在於你有多少人才,以及能否不斷地找到瓶頸所在,並對智力部分進行恰當的投資。

瓶頸出現在瓶子的頂端,而對大腦的投資,要分步驟、講重點。一般來說,要從經營者自身開始。一個不愛學習的企業最突出的表現就是自以為是。當企業遇到某一方麵的困難時,很多中小企業的老板們往往寧願花錢讓員工學一些實際技能,也不願意為自己花錢上一堂戰略經營課。因為在他們看來,那些都是些沒有實際用途的東西,還是自己摸索出來的最管用。這樣把心門緊鎖,憑經驗作決策,怎麼可能永續經營呢?老板們即使有過人之處,也不可能是全能的天才,不可能什麼都懂,即使什麼都懂,也不可能什麼都能做到。而這,正是企業走向失敗的開始。

第二節把欠揍的考核變成利器

[1]一、變味兒的績效考核

績效考核是不是企業的靈丹妙藥?為什麼別人手裏的熊掌,到了你的碗裏卻成了砒霜?

“千斤重擔有人挑,人人頭上有指標。”說起來好聽,做起來很難!績效考核,讓多少老板耿耿於懷,讓多少管理者糾結不已,讓多少員工愛恨交加!一旦操作不當,不但容易擦槍走火,甚至會與預設的目標和初衷背道而馳。

“原來在沒有考核的時候,大家相處得很不錯,團隊很和諧。但是自從搞了績效考核,各人挑精揀肥、推三阻四、自立山頭,尤其對新人非常排斥,生怕碗裏的羹被分走一杯,導致新人根本無法融入集體。”

“人員本來就不夠穩定,結果新考核方案一經推出,把很多業績優秀的人‘考核’走了。公司上下人心惶惶,員工對公司極度不信賴,公司也動不動就對未完成目標任務的員工進行懲罰,造成惡性循環,員工哪裏還有心思提升業績?”

“六年前我進了公司,非常幸運地被分到了一個關係比較融洽的班組。帶我的師傅盡心盡力,我成長很快。那時整個班組氣氛特別好,但現在為了績效,某些人的劣性被激發出來,某些車間甚至有傳聞說有員工為了搶某項工作而大打出手,真不知道該高興還是悲哀。”

我相信上述言論和觀點大家都或多或少聽過,員工們無一例外地都把矛頭對準了不合理的績效考核,甚至有人為此喊出了“打倒績效考核”的口號。

那麼,既然是績效考核惹的禍,何不廢除績效考核呢?實際上,績效考核本身沒有錯,關鍵是要弄清楚標準是對誰使用、被誰使用、怎樣使用。一個再完美的績效考核方案,如果不問現狀、不講對象、不講使用方法,一定會偏離績效考核方向,偏離企業的本質,偏離考核的目的!

有問題不可怕,可怕的是諱疾忌醫。同理,否定不當的績效考核,不是要把績效考核本身一棍子打死,而是要懲前毖後、治病救人。本著不破不立的態度,下麵列舉三種最欠揍的績效考核。

1耍政治手段

傳統意義上的“德能勤績”維度的考核,被許多人濫用。這四字當中,“勤”、“績”還說得過去,但是一提到“德”,就陷入了“你說是就是,不是也是;你說不是,是也不是”的不可知和莫須有的怪圈。這根本無法用客觀標準和事實來衡量,最後成了一種耍陰謀權術的手段。反過來說,如果考核有助於道德的提升,那神州大地早就遍地聖人了。

而在“能”方麵,一個人的能力在短期內會發生變化嗎?雖有“三日不見,當刮目相看”的例子,但這種事情出現的概率基本上等同於零。一個人努力不努力,能力強不強,用業績說話最準確。

同理,360度考評好不好?好!在我國,由於企業環境等因素的影響,將其用於人員繼任和民主測評還是有必要的,但用於業績考核,不僅考核不出業績,而且可能會敗壞一個企業的風氣。好東西用錯了地方,那麼也就成了壞東西。

2奉行“拷貝主義”

企業喜歡學標杆,但要學的是別人的精髓,而不是直接把一些所謂的成功做法搬過來,以為那就是好東西,殊不知隻是皮毛。績效考核也一樣,我們可以看到鋪天蓋地的KPI(關鍵業績指標)考核指標大全,可是自己真正能用的有幾條?

也就是說,即使給了你標杆企業的全套資料和“商業機密”,你也未必能學會,否則個個企業都能成行業第一了!“知道”和“做到”永遠是兩碼事,從“知道”到“做到”還有十萬八千裏路要走。別人的東西好是好,但不一定適合你。這個弄一點套在自己身上,那個也搬一些試用,把自己的企業當作小白鼠,最後把自己給玩死了。

3考核無巨細

什麼事都拿來考核,就會導致考核成本居高不下,考核效果也會大受影響。

我有一個做人事經理的朋友,自認為是績效考核的行家。有一次,他為公司做了一套很“完美”的考核指標,準備在全公司推行,並且不無得意地把一些崗位的指標發給我看,讓我這個所謂的“專家”給“點評點評”。我當然清楚,他讓我“點評”是假,自己想“露一手”是真。

從他發來的考核指標看,的確很“細致、完美”:一個前台文員的考核指標,就有14條之多!指標涵蓋成本控製、服務態度、禮儀準則,甚至要求錄入文檔時每1000字不得超過1個錯誤、離開座位不能超過30秒……考核得不可謂不細致,標準不可謂不量化!但作為朋友,我還是不得不給他潑了一瓢冷水:“你做的指標的確很‘完美’,但實在欠揍!”

老實說,我不知道他製訂考核指標到底是為了什麼。如果純粹是有興趣、做著玩,那也罷了;如果真的想把這套東西拿到企業推行,那就是害人害己!績效考核什麼都想考就會什麼都考核不了!

很多考核指標表麵上看很完美,實際上卻是“貪多嚼不爛”。考核付出的成本比考核所能獲得的收益大得多,這完全是賠本的買賣。這樣的考核能成為讓企業起死回生的靈丹妙藥嗎?

二、績效誤區麵麵觀

在確定績效到底“是什麼”之前,先要確定它“不是什麼”。

它不是什麼呢?上網搜索一下,就有無數這方麵的文章。比如:績效不是績效考核,績效不隻是人力資源部的事,績效不能等同於獎懲,等等。當然,這些固然有道理,但基本都屬於說了和沒說一樣,不能解決任何問題,用得著連篇累牘地去說明嗎?

無論怎樣,網絡上那些批駁“績效管理常見N大誤區”的文章中,都漏掉了一項更為重要的“誤區”:我們根本沒有做績效管理。

之所以沒有對績效進行管理,是因為績效管理很專業,是一項技術性很強的工作。但是,所謂的專業和技術難道就是那一堆統計數據,或者層層評估的程序和方法?我經常聽到一些老板說,他們找了專業人士做績效管理,這些專業人士嘴裏常常說些英文專業詞彙,好像隻有這樣才能證明績效管理個技術活,一般人做不了,結果卻往往導致溝通不暢。也就是說,這種人跟他人溝通不是為了達到解決問題的目的,而僅僅是為了展示自己的專業水平。

所以,現在很多所謂的績效管理,是為了追求“好看”,給企業和員工造成一種錯覺,以為弄出一堆製度和表格,就是非常好的績效管理了,而至於是否有用,就不敢肯定了。

如果做績效管理的出發點都錯了,那麼在專業層麵上即使做得再完美,結果也必定會南轅北轍,給企業新增更多成本,帶來更多問題。正所謂“天下本無事,庸人自擾之”。

實際上,績效的核心價值是每個企業都需要關注的,其本質不是“做不做”,而是“如何做”。是追求簡單還是追求完美,是追求有效的結果還是追求嚴密控製的過程,這些都需要一一澄清。

在我看來,最好的績效管理就是員工無須揚鞭自奮蹄,組織機製實現自我更新和發展,即實現“無為而治”。請記住:“無為”隻是手段,“而治”才是目的。具體落實到績效管理者身上,最重要的任務是不要對他人工作妄加幹涉,而是要適時引導,設計出一套有效可行的績效增長運行機製。這樣才能使員工實現自我約束、自我管理、自我激勵,然後管理者充當教練的角色,輔導員工持續提升業績。這就是最好的績效管理。

三、考核小心得不償失

一談到考核,就會有很多業內人士津津樂道於製訂量化指標。現實中,也確實有許多企業把考核指標弄得非常細致、豐富,甚至有的企業要求保潔員把馬桶清洗到裏麵的水能喝的地步!

我們不得不承認,這些考核指標本身是沒錯的,但製訂指標的人有沒有考慮到以下幾個問題。

首先,考核成本會不會很大?為此投入多少人力、物力和時間?投入與預期的回報是否成比例?

其次,這樣的考核對被考核者是不是不尊重,有沒有帶來負麵影響?被考核者會不會產生“不求無功,但求無過”的想法,甚至停止一切創新?

再次,會不會導致組織人人自危?如果考核導致員工間相互推諉扯皮、爭權奪利,是否值得?

任何事物都有其兩麵性,我們需要一分為二地看問題。任何一種考核如果超過了組織和人的壓力承受極限,必然產生報複性反彈。這就如同牛頓第三定律一樣,任何一個作用力總伴隨著方向相反的反作用力。

績效考核的指標有沒有必要量化呢?當然有。但量化一定要能實現,不要超越組織能力承受的極限。也就是說,考核指標必須張弛有度,起到鞭策作用,而不是成為枷鎖,捆住員工手腳,讓組織裏的每個人不能動彈,不敢越雷池半步。因此,我們也不難發現,績效考核指標設置一定要解決兩個問題。

第一,是否所有的指標都可以量化?這個是能不能的問題。世間萬物都蘊含了數理關係,如果你有興趣,當然能夠量化。

第二,是不是所有的指標都值得量化?這個是必要性的問題,也是問題的核心。企業組織不是搞研究,而是以組織目標為導向。那麼,從這一點出發,很顯然,如果值得量化的,我們就去做;如果不值得量化的,就沒有必要花太多工夫去做。

四、聚焦關鍵點

企業與人一樣,如果擺在麵前的選擇太多,反而很難作出選擇。無怪乎有人說:“戰略不是選擇什麼,而是放棄什麼。”

一個企業80%的利潤是由20%的客戶提供的;80%的價值由20%的關鍵環節創造的;80%的業績由20%的關鍵人才創造的……這就是著名的“二八定律”,所以企業必須集中精力做關鍵的事情。

追求“完美”的績效考核沒有錯,但完美不是做加法,而是追求簡單、有效。如果拋下這個前提,總是在做加法,方案看上去是“完美”了,但會帶來越來越大的行動阻力:環節越來越多,人為的幹擾因素越來越多,怎麼能說是完美的考核方案呢?沒有考慮到人的因素,那就不係統,那就不完美!

所以,我們說事無巨細的考核是最欠揍的績效考核。這不僅需要調配更多的資源、花費更多的考核成本,還會使考核失去方向。無論被考核者還是考核者,都很難注意到所有的考核領域。

大處著眼,即要看到“麵”甚至“立體”;小處著手,即從“點”上入手,一開始做就要聚焦。這樣就能夠集中注意力,在有限的、可供調配的資源範圍內,在一定時間內集中精力解決重點問題,而不是簡單地提煉關鍵業績指標。

有的企業費了很大的周折,請谘詢公司幫忙調查企業存在的績效考核問題。一般來說,谘詢公司先會給出幾個放之四海皆準的問題,然後經過三番五次的研討和修改,最後形成一套所謂的企業KPI指標庫。但是企業不知是出於成本的商業利益考慮,還是有心無力,總會選擇匆匆收場,以為這樣做績效考核就算完結了。

結果就是,我們對待那一堆指標庫的態度跟工具書一樣,使指標庫徹底成了可有可無的擺設。

因此,要抓住關鍵中的關鍵,要根據具體情況實事求是地對待。就拿BSC(平衡積分卡)來說吧,我們需要在種種亂象中找到真正的關鍵。

1別把工具當擺設

現在BSC很流行,被很多人頂禮膜拜,因為它提供了一種可持續發展的均衡思想。比如在戰略執行層麵上,它可以有效地兼顧短期和長期、財務和非財務考核指標間的平衡。可以說,BSC是一個很有效的工具,它不僅為企業經營提供了很好的思維視角,更能夠幫助企業在一些關鍵領域設定可衡量的量化指標。

但BSC工具在實際應用時,卻並不好用,處於“看上去很美,用起來不實際”的狀態。這是為什麼呢?因為每一家企業的具體情形都不一樣,尤其對於一些缺乏管理基礎的中小型企業來說,缺乏工作記錄和基礎信息,如何能達到BSC的考核要求呢?如果缺乏這些基礎信息和準備工作,是不可能真正實現BSC考核的。如果硬要上馬,那就是走形式,最後就成了一個個“爛尾樓”,既不能起到作用,還白白浪費了很多資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