決策的邏輯1(3 / 3)

除了外部環境,我們對自身了解多少呢?也許不同的人會給出不同的解答,而且似乎每個人的解答都可能是正確的,這時唯一的判斷標準,不是出自環境分析或數據結果,而是我們心智上的直覺、信念等,是我們內在的心智活動過程。

我們麵臨的問題是,我們確實可能比別人更清楚地洞察外部環境,但很可能無法肯定地告訴別人,我們內在的心智活動過程究竟是正確還是錯誤,並且在多大程度上導致了有利或不利結果的發生。這是一種非常危險的局麵。

英國經濟學家 F.A.哈耶克說:“從長期考慮,我們是自己命運的創造者;從短期來看,我們是自己所創造的觀念的俘虜。”我要說的是,如果成為自身“觀念”的俘虜不可避免,我們至少應該了解自己“觀念”的來龍去脈,了解自己之所以這樣而不是那樣的依據為何,以及自己在何處可能犯錯誤。總之,我們要敢於質疑和反省自身在決策活動中的內在心智過程,其實質就是對自身心智活動過程的再發現和心智水平的再提高。

這本書是一個窗口,是對經營決策過程中各種心智活動的係統再現,試圖以心理學和管理學的廣泛研究成果為基礎,以實際管理活動

中存在的相關問題為解讀對象,為企業經營管理決策提供參考。

鑒於過去近十年時間我以及我的團隊所做出的努力,我們得以深入地研究了國內外或成功或失敗的經營案例,因此本書能夠從縱深的角度為企業提供警醒;鑒於我目前所做的谘詢服務工作,我能夠廣泛地接觸不同類型的企業,了解它們所麵臨的各類經營問題,這使本書能夠更緊密地服務於眾多企業的經營。這兩者正是本書的價值所在。

現在,有必要對這本書所討論的一些基本問題,作一個簡單的說明。

我要強調的第一點是,本書係統地吸收了心理學和管理學兩個學科的研究成果。

一個管理學專業的研究者和他所寫下的著作,會明確地告知經營管理應該是什麼樣子的,應該做些什麼,才符合經營管理的要求。比如一個企業應該有創造性意識,企業的管理者也應該去引發這種創造性意識;再比如經營管理需要做到投入風險的平衡,或者是平衡長期利益與短期利益;等等。這些基本的管理原則與管理思想,是我們所熟知的。

而心理學的研究則側重於揭示人在決策與判斷過程中的心智或認識變化過程。比如同樣一個客觀事實,人們為什麼會這樣理解而不是那樣理解,這中間為什麼會出現差異或者出現什麼樣的偏差等。它是用科學的方法解決我們的認知問題。

毫無疑問,這兩個方麵的研究,對經營管理者的決策活動都是有益的。遺憾的是,過去真正把這兩個方麵的知識融合起來,以供經營管理實踐參考的研究是少之又少的,因而本書是一個嚐試。如果我們能夠拋磚引玉,促使更多的人充分地意識到這方麵的努力多麼重要,那麼我寫作這本書的目的也可告達成。

當然,鑒於本書仍然是一本企業經營管理方麵的圖書,因此實際討論的問題仍然是經營管理中那些突破的、疑難的問題,是經營管理者在決策過程中必然要考慮的焦點。區別在於,本書對這些問題的討論,是以心理學的方法和管理實踐的現實需求相結合的視角,從經營管理決策者的內在心智活動出發,討論我們在這些關鍵的問題上,應該保持怎樣的心智和判斷力,應該如何避免似是而非的錯誤。這對我們每一個經營管理者都是有益的。

最近,管理學發生了一個重要的變化,一個名為“決策管理學”的新方向獲得了廣泛的重視。決策管理學並不僅僅關注對數據的教條式分析,而且追問我們內在的心智活動——任何一項決策和判斷不僅受對客觀事實的判斷的影響,也受心智活動過程的影響。這兩者沒有孰輕孰重之別,而是相輔相承的。

俗話說,如果你不知道自己為什麼會失敗,那麼你還會失敗;如果你不知道自己為什麼成功,成功就不可能持續。這其中的原因無外乎我們的心智是混亂的,是不清晰的。借本書,我們可以反求諸己,以明思路。

Chapter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