決策的邏輯1(2 / 3)

成功者憑借卓越,卓越者依靠心智。衷心希望本書的出版,能對更多感興趣的讀者有所助益,也期望更多的人能夠在這個領域作出努力,以為當下中國企業管理者的實踐工作提供心智養分。

中國人民大學心理研究所所長、教授、博士生導師中國心理學會社會心理學分會副會長俞國良

Preface

前 言

這本書討論的問題是如何做好決策,針對的內容是經營管理者的決策任務。

確切地說,這本書包含兩個主題。一個是客觀上的,指的是企業經營應該遵循何種規則,一個企業的生存與發展應該要求經營管理者在特定的情況下,做出什麼樣特定的決策。一個是主觀上的,指的是經營管理者應該具備怎樣的洞察力、視野和心智,以便最終能夠做出符合企業發展需求的決策行為。

這是兩個相互關聯的主題。對這兩個主題,很多優秀的管理專家、學者實際上已經作了廣泛而深入的研究。但是,對“兩者之間的相互關係是怎樣的”這方麵的內容,很多人卻鮮有了解。

換句話說,經營管理者的洞察力、視野和心智,究竟是怎樣影響著他們的決策行為的?有哪些洞察力、心智上的阻礙(如果不是障礙的話)會成為經營決策的的絆腳石,它們又是如何表現出來的?同時,我們應該如何避免這些消極因素造成的不利影響?很多人對這些問題的理解常常是含糊不清的。

下麵這個事例可以充分地說明本書要討論的核心命題:

第二次世界大戰後的美國汽車市場一直是大型乘用車和大型高檔汽車的天下,這個局麵一直到20世紀70年代經曆的一場大蕭條為止。在這次大蕭條期間,大型乘用車市場和大型高檔車市場嚴重下滑。很多消費者開始青睞日式的小型節能車。

但是,當時的美國汽車製造企業仍然堅信,美國人普遍喜歡氣派的大型車,而不是“醜陋”的小型車。實際上,當時唯一作出這種改變的就是大眾的小汽車。大眾推出小汽車之後,迅速地占領了近10%的市場份額。這表明,美國的汽車消費者同樣青睞小型汽車。

可美國的汽車生產商們偏執地相信原來的思路。這給了日本汽車生產商巨大的空間。日本汽車迅速地占領了美國小型汽車市場,幾乎處於壟斷地位。

接下來的事情更加讓人難以理解。由於日本汽車對美國汽車市場的大肆蠶食,美國的汽車生產商們被迫采取了一係列抵抗措施,包括降價、為消費者提供汽車補貼,當然也包括擴大宣傳等各種能用的手段。

經過長時間的抗爭後,美國汽車業市場份額仍然在下滑,而它們為挽救市場地位所付出的額外投入,已經遠遠超過研發新的小型汽車的費用,似乎付出隻是徒勞,代價更大。

通常情況下,經營管理者常常會偏執地相信自己的決策是正確的,他們會自詡所做出的判斷和決策源於某些嚴謹的論證或理性的分析,但實際上類似上麵這樣與理性相去甚遠的事例不勝枚舉。類似這樣的情況,實際上已經表明,經營管理者的決策並不像表麵上看的那樣理性——一項決策即使看起來是理性的,經得起推敲,其背後仍然可能受到決策者本人心智上的各種因素的幹擾和影響。

有時候,這種幹擾是有利的。比如從正麵意義上加以理解的“冒險家精神”。有時候,這種幹擾是不利的。比如我們常說的那種過於謹慎、保守,或者某些衝動的投機心理。日本汽車產業和美國汽車產業之間的市場較量就充分地表明了,某些心智上的幹擾發生了作用。

關鍵不在於這種幹擾是有利還是不利,而在於決策者本人是否能夠清晰地知道自己的決策結果是基於事實,還是基於自己心智上的信念、主觀的判斷等。人們往往自詡對外界的環境判斷有充分的把握,這可能是對的。畢竟,一項決策總是需要從外部獲取相對準確的信息,否則就是再聰明的決策者,也會對所要做出的決策感到恐懼,因為這種決策存在著相當明顯的、自身都能夠強烈感受到的盲目性。而我們是不希望盲目作決定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