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組織文化激發團隊活力(3 / 3)

孟子說:“是不為也,非不能也。”我們也要了解,部屬是不會做,還是不願意做。大家都很熟悉這句話,“我不是不會做,而是不願意做而已”。可見,意願比較重要。從表3-5中可以看出,當部屬有能力沒有意願的時候,他不肯做、不敢做,我們一點辦法都沒有,就算他有經驗也沒用。有意願又有能力的人,才可能發揮他的潛能。還有一種人,有意願但沒能力,這種人是我們培訓的重點,培訓好了,也是能發揮最大潛能的。所以要想讓部屬發揮潛能,首先得讓他有意願才行。

我們又該怎樣確定部屬是否有意願,其意願能否持續並發揮部屬個人價值?

要有滿懷熱情的工作態度

心態是關鍵因素。部屬在不同階段,會有不同的心態。

首先是職業心態。一般來說,剛參加工作的年輕人是職業心態,很重視收入。有人說,重視收入的人沒有什麼前途,其實未必這樣,作為基層員工,重視收入是可以理解的,如果連溫飽都解決不了,對工作還會有熱情嗎?其次是事業心態。一個人之所以能成為中堅幹部抑或高階領導,就是因為他有事業心態,如果隻有職業心態是成就不了事業的。所以一個人如果永遠隻有職業心態,永遠隻在意薪水的高低,是無法成長的。

我的一個朋友,他的學長大多是人力中介公司的大老板,專門做人力派遣的。他對其中一個學長說:“你幫我找一個工作吧?”

學長說:“你把簡曆發給我看看。”

於是,他把簡曆發給了學長。

學長一看,說:“你最好不要找我,即使我再有經驗也幫不了你。”

他說:“學長,你就幫幫忙吧。”

學長說:“我不是不幫你忙,你5年內換50個工作,我怎麼幫你?”

人生是階段性的調整,剛開始為學不固、不執著是很好,但一直這樣的話就不好了。比如,30歲以前一直找工作還可以理解,30歲以後還這樣的話就難以理解了。一般來說,30歲以後要擇善固執,具備事業心態,變得沒那麼在意收入。這時在意的應該是這個工作有沒有發展前途。如果有發展前途,看得到願景,半年內,甚至一年內虧損也沒關係,因為投入終會有產出。

最後是誌業心態。誌業心態,也就是工作的熱情,是做好工作的決定性因素。老板的業績為什麼比較好?老板的收入為什麼比較高?不是他運氣好,而是他比誰都認真。一般員工下班以後絕對不再想公司的事,老板不一樣,老板眼睛一睜開就在想公司的事了。

有的年輕人,從剛工作的時候就注定會跟別人產生天壤之別,因為他總想渾水摸魚,一天工作8小時,認真不了5個小時。而有的年輕人,上班很積極,下班也在想公司的事,一有時間就撲在工作上。同樣是30歲,後者已經有60歲的經驗,前者可能還不具備30歲的經驗。當然,我們不是要求每個人都成為工作狂人,做這個對比,是想讓大家看到工作熱情的重要性。

那麼,我們該如何洞察部屬是否有工作熱情呢?誌業是什麼意思?誌業是一個人長久要走的一條路。簡單地說,退休後還想做的職業或是一輩子都想做的職業就是誌業。部屬的職業同時也是他的誌業,有誌業心態,自然就會體現出最大的工作熱情。

除了挖掘部屬的潛能之外,我們還要培訓教導人才。未來的企業中,業務人才很重要,教導人才更重要。

你不能說“我是管財務的,我也想替公司省錢,沒亂花公司的錢”,因為就算再省錢,花了的錢對公司來說也都是成本。企業重視的不是花錢不花錢的問題,而是定位在哪裏。除了業務的定位,開源最重要,其次才是節流,這就需要有教導力。為什麼教導力很重要?因為處理一件事情,有教導力和沒教導力有著天壤之別。比如溝通一件事情,麵對50個人,沒有教導力的人,要說50遍;有教導力的人,一次解決。

給人魚,不如教人釣魚術,所以在團隊經營中要重視培訓有教導力的人。中國人比較重視培訓別人。我們來看個例子。父母如果對孩子說:“我對你很好,你要孝順我。”

孩子會很反感:“你有多好?你對我是很好,但是別人的父母對子女更好,他們大學一畢業就有小轎車,你能給我嗎?”怎麼比都比不完。所以中國人很清楚,好或不好不要自己說出來,自己說沒用,一定要善用第三者。中國古代偉大的教育家孟子為什麼提倡“易子而教”?就是因為第三者說的話,孩子更容易聽得進去。

善用第三者的教導,組織才容易形成好的氣氛。父母發現自己怎麼說,孩子都聽不下去的時候,不妨讓親朋好友來幫忙溝通,效果會不錯。比如小明的爸爸就找了個叔叔來當幫手,叔叔對小明說:“你要聽話,對你爸爸好一點兒。”小明說:“我為什麼要對爸爸好一點兒?”叔叔說:“我很少看到有像你爸爸這樣願意聽孩子意見的。”小明一聽也就相信了。第三者的教導是很有用的。

媽媽看女兒塗口紅就罵:“別亂塗口紅!”

女兒心裏覺得好笑:“你自己塗就不叫亂塗,我塗就叫亂塗,我就塗給你看。”媽媽隻有生氣的份。

媽媽如果善用第三者,私底下跟爸爸說:“女兒一直亂塗口紅,不知道怎麼辦。”然後跟爸爸聯合演出一場戲。在吃飯的時候,爸爸自然而然地說:“你知不知道,巷子口的小美?”

媽媽裝作不知道的樣子,說:“哪個小美?”

爸爸說:“大概四歲左右,我們下班回來經常禮貌地跟我們打招呼的一個小女孩。”

媽媽好像回憶起來的樣子,說:“是哦。”

爸爸說:“你知不知道她最近做手術了?”

媽媽驚訝地問:“啊?這麼小就做手術,為什麼?”

爸爸說:“因為她亂塗口紅。小孩是不能亂塗口紅的。”

爸爸媽媽的對話,女兒聽了進去,並主動把口紅還給了媽媽。

中國人用人把教導力排在第一順位。在管理中,有教導力的人更會用人,才能成為領導者。學習的重點是要會運用,所以輸入什麼不重要,輸出什麼才重要。我們一直強調,智慧比知識重要。那麼,人才的價值是什麼?如果把學曆當成分母,把經曆或成就當成分子,人才的價值在這個分數值的大小中就體現出來了。台塑創始人王永慶先生的事業做那麼大,如果學曆也是博士,那我們也許覺得沒什麼,覺得他的事業本來就應該做得那麼大。王永慶先生之所以讓人佩服,是因為他事業做得很大,學曆卻不太高。

在培訓人才的時候,我們要有階級性的判斷,最好一步一步精進。怎麼精進?也就是分為學、用、熟、精、通五個階段。

人才學習等級差異的重點說明

第一,學。學習的態度很重要。企業雖然不是學校,但員工不會的時候,也得教他。

第二,用。讓員工在反複練習中,從不會到會。“學而時習之,不亦說(悅)乎”,從不知道到知道的過程是很快樂的。

第三,熟。用不是重點,還要確定熟不熟。什麼是熟?就是滾瓜爛熟、熟能生巧,能夠達到一定的標準,甚至可以跟人分享,能夠教人,但應變能力還差一點。

第四,精。已經成為行業中的第一,閉眼都會做,具備一定的應變能力。

第五,通。會通整合,持經達權。品質上去了,應變能力也上去了,是通才型的人才,就算跨行業也沒問題。

另外,有三類必備能力的培訓不容忽視。

第一類是專業能力的訓練。基層員工可以用專業能力去要求。

第二類是自學能力的訓練。基層員工想升為中堅幹部,關鍵在自學能力。從某種意義上說,自學能力就是化繁為簡、執簡馭繁的能力。

第三類是調和能力的訓練。對總經理僅用專業能力來要求行嗎?如果這樣的話大部分人都能當總經理了。總經理需要調和鼎鼐,處理人與事的問題,調和能力要很強,這僅有技術是不行的,還需要有藝術。

什麼東西都可以跟西方人學,但最好要了解適合中國人的三個特殊性:領導、激勵、溝通。為什麼?因為這三個特殊性用四個字就可以概括:隨需而變。重點在對方,而不是自己。所以我們必須多花點心思在人的部分。學會用人很重要。人用對了,就什麼事情都會對;人用錯了,就什麼事情都錯了。

很多企業領導這樣抱怨:“我這幾個左右手,專業能力絕對沒有問題,可問題是所有人都被他得罪了,我都不知道還能再分配他什麼工作了。我本來要好好栽培他的,沒有辦法,他把人都得罪了,我怎麼栽培他呢?”

可見,專業能力強,並不代表調和能力強。調和能力不行,動不動就擺架子,專業能力再強也沒用。未來受到重用的人,越是高層,越要有調和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