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說好話。
中國人自古以來就主張“有話直說”“有話實說”。隻是我們應知道“適時、適地、適人、適事”而適當調節“有話直說的程度”或“有話實說的程度”,也就是要說好話。
比如,有一個工作報告總共要三小時,幹部如果跟領導說:“領導,有一件事可能要向您報告三小時。”領導會被嚇死,說:“三小時?就聽你的報告,其他事都不用做了?”我們不要怪領導每次報告都嫌時間長,都不認真聽。事實上,我們報告時要懂得說好話,不要講真話。
有人疑惑地問:“老師,不說真話難道要說謊話嗎?”其實不是,中國人常常懂得說第三種話,叫好話。好話,就是比較圓滿的、讓對方聽得進去的話。你看到領導,說:“領導,吃了沒?”領導說:“剛吃。”你說:“領導,有一件事可不可以耽誤您一兩分鍾,跟您講一兩句?”領導一聽,說:“這麼重要?你講吧。”你便抓住了表現的機會。
讓領導聽進你請示的第一句話,是溝通的重點。第一句話非常重要,如果總分是100分,第一句話占80分,其他話隻占20分,
“一言不中,千言無用”。
有人說,真話有棱有角,如同四方形,講真話很容易惹人生氣,得罪人。所以,溝通時要懂得把話說好、說圓。
溝通要懂得把話說好
《論語·衛靈公篇》中說:“可與言而不與言,失人;不可與言而與之言,失言。”可對某人說的話,沒對他說,會失去他這個朋友;不可對某人說的話,對他說了,就說錯話了。所以,該說的說,不該說的不說。《論語?憲問篇》中說:“夫子時然後言,人不厭其言。”這是需要修煉的。有人認為,講真話不行就隻能講謊話了。其實不是,在真話和謊話之間,還有好話。
講真話就是講直話,短期內無法讓對方接受,常常好心辦壞事。講謊話,想討好別人,短期內讓對方受益,但後果更加嚴重。講好話,心中有對方,對方最後接受事實。
我的一個醫生朋友說:“我是醫生,我能講謊話嗎?我絕對要講真話,否則我還叫醫生嗎?但是,我是負責醫學檢驗報告的,我一講真話很可能會害死人。”
我說:“你檢驗什麼?”
他說:“癌症。發現病人患了癌症,我馬上跟病人說的話,會讓病人更加害怕,本來人家還可以多活幾個月,結果生命大大縮短了,我覺得自己良心不安,都不知道該怎麼辦好了。”
我說:“很簡單,不跟病人說就好了。”
他問:“不跟病人說不就騙他了?”
我說:“實情可以跟病人的家屬說。當然,如果病人要求知道實情,一定要告知,可能在短時間裏他會很低落,這時無論醫生還是家屬都要給予其最大的支持,他才能更好地接受現實並配合治療。”
第三,有腹案。
最重要的是要有腹案,不能腦袋空空地去問領導,而要給領導提供第一線情報的多種選擇。中堅幹部,為了自己有效執行領導的命令,當然不能靜待領導的決策,最好有未雨綢繆的防患意識,對現狀和相關變數進行分析,做到心中有腹案。比如,給領導A、B、C三個方案,讓領導根據這三個方案,甚至更簡單的是非題來選擇與決策。
領導輕鬆不輕鬆,與幹部能否恪盡其責有密切關係。幹部能夠很好地“承上”,領導就會很輕鬆;幹部不能很好地“承上”,領導就會很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