但是有人可能會質疑,這個時代有那麼缺人才嗎?相對其他行業來說,餐飲行業的含金量並不是很高啊,找一個管理人才有那麼難嗎?不難,隻不過對於海底撈來說很難而已。因為海底撈有“雙手改變命運”的企業文化。這是張勇當初提出來的,也是一直以來海底撈在堅持做的,是海底撈能夠獲得員工激情與卓越服務的一個重要因素。因為“雙手改變命運”所體現的一個核心就是從內部選拔幹部的晉升製度。
一直以來,海底撈堅持從內部選拔管理人員,而很少從外麵引進,所以才會讓員工看到未來,看到希望。假如有一天,海底撈因為經不住擴張的誘惑,為配合快速擴張的現實需求,不得不從外部大量引進人才的話,勢必會對海底撈的員工造成很大的打擊。到那時會不會影響目前海底撈員工的工作狀態與服務品質,是張勇不得不思考的問題。
假如不能這樣做,那就需要考慮如何提升內部人員的素質。目前海底撈的員工大多文化水平比較低。這種人員構成,也許現在還是海底撈的一個優勢,靠著他們的質樸、真誠、勤奮、肯幹,一度征服了顧客的心。但是隨著人們需求的不斷增長與變化,這些人是否能永遠滿足顧客?因為目前已經出現了一些問題,比如一些員工掌握不了熱情服務的分寸,或者不能夠真正了解各種人群的生活習慣,導致顧客感覺服務不盡如人意等。
3.風投與上市的難以抉擇
海底撈出名後,不可避免地引來了以牟利為目的的風投者。
很多投行的人都來找張勇,想要借著幫助海底撈上市的時機,從中分一杯羹。
想上市的企業,一般沒有錢但又想急劇擴張給自己帶來飛速發展,往往都會選擇讓出自己企業的部分股份以換取風投的資金。但是海底撈不缺錢,所以也就沒有必要讓風投參與進來,也就沒有迫切上市的衝動。
可是張勇現在麵臨的問題是,風投蜂擁而至,耳根子再硬也抵不住這些人對他的各種利誘。比如上市可以擴大企業的知名度,上市可以讓企業走向世界,上市可以讓企業在管理上更加科學與先進……張勇似乎已經開始動搖了,初步有了上市的打算。但最終促使他有這個想法的根本原因不在於風投的勸說,而在於自己內心對未來的恐懼,對企業發展中因為遇到了各種限製性的因素的擔憂。
或許借用他自己說的一段話我們能看出其中的一些根源:
我們海底撈是一個平民企業,沒有任何根基,沒有任何背景,現在做這麼大,而且會越來越大。生意越大,麻煩越多。如果我們是上市企業,碰到惹不起的人和麻煩,可能就多一層保護,至少上市企業的地位和社會股東也會幫幫我們。
這段話既是張勇對上市的一種美好願望,也是對自己不自信的表現。我們從他的這段話中感到了一種對現實的無奈。
對於一個企業來說,有危機感是好事,就像當年華為的任正非,在冬天沒有到來之前就喊出過冬的口號,做好了過冬的準備,這叫未雨綢繆。而企業隻有提前看到危機,提前考慮到將會出現的問題,才能做到防患於未然,讓企業走得更遠。
升遷考製度帶來的煩惱
一般企業大都實行績效考核,比如通過對專業技能、業績、個人品格等各方麵的綜合考核,來評定一個員工是否符合合格員工的要求,並通過一定程序,對員工是否具備晉升資格,以及如何晉升等,進行一係列的明確規定。
一個員工能否晉升,更多的是通過自己的平時表現,獲得領導和部門的認可,最後來實現晉升的願望。但是海底撈或許有些獨特。
為創造“公平、公正”的競爭環境,鼓勵員工積極成長,為企業儲備更多優秀人才,海底撈於2007年專門製定了一個升遷考的製度。
員工要想晉升,僅靠能幹還不夠,那隻是評定他們是否合格的一個標準。在海底撈要取得上一級的任職資格,不僅有相關的考核與評定方法,還要經過一個特殊的考試,這就是升遷考。
對於一個職務,企業會提前發布相關的職務介紹,需要報考對象具備一定的條件等。比如要做領班,報考的條件就是:
第一,員工在企業工作滿半年,且已經成為一級員工者;
第二,在企業工作累計三次成為先進員工者;
第三,在企業工作連續兩個月成為先進員工者。
達到這些條件的人員都可以報名參加考試。而在報名之後,還要進行考前培訓,培訓的內容包括企業文化和企業製度等。考試通過,即可成為見習領班。在經過一段時間的見習,包括現場學習、實踐階段之後,進行第二次考試,才能成為正式領班。也就是說,要做領班就得經過兩次考試。在海底撈從員工晉升領班,從領班晉升大堂經理,從大堂經理晉升店經理這三級職位的過程中,實際上要參加六次考試才能最終達到店經理的職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