緒論:做一個管理者(6)(1 / 2)

^^一起來看書,一起來聊書,米花在線書庫天天陪著您,打發寂寞無聊的時間,和作者一起暢遊無限的想象空間^^

四、管理者扮演何種角色?

管理者究竟做些什麼,這並非一目了然。從計劃、組織、領導和控製這幾個方麵來分析管理,這是一種規範的框架,這一框架強調更多的是管理者應該做些什麼。加拿大管理學家亨利·明茨伯格(HenryMintzberg)的視角十分獨特,他從管理者所扮演的具體角色的角度進行了深入的分析。

明茨伯格認為,可以通過考察管理者在工作中扮演的角色來描述管理者究竟是做什麼的。根據對不同機構的五位總經理的細致觀察,明茨伯格構造了一個描述管理者的分類框架。這一框架指出,管理者實際上是在扮演10種不同但高度相關的角色。這10種角色又可以進一步歸納為三個主要的類別,即人際方麵的角色(interpersonalroles)、信息方麵的角色(informationalroles)和決策方麵的角色(decisionalroles)。

人際方麵的角色包含處理人際關係(下級和組織外的人)以及其他禮儀性和象征性的職責,其中包括象征性首腦、領導者和聯絡者三種角色。信息方麵的角色包括接收、收集和傳播信息方麵的職責,其中包括監聽者、傳播者和發言人三種角色。決策方麵的角色的職責是作出抉擇,包括企業家、混亂駕馭者、資源分配者和談判者四種角色。明茨伯格的管理角色分類如表0—1所示。

研究表明,這種角色分類在不同的組織中和不同的管理層次上都具有一定的有效性。但是,管理者角色的重點隨組織的層次不同而變化。特別是,象征性首腦、傳播者、談判者、聯絡者和發言人的角色更多地表現在組織的高層,而領導者的角色在基層管理者身上表現得更為明顯。

明茨伯格的角色分類與前述的管理職能之間並非毫無關聯。例如,資源分配者角色可以看做計劃職能的一部分,而企業家角色和人際方麵的三個角色都可以看做領導職能的一部分。管理角色的分類有助於我們從另一個視角來加深對管理工作的理解。

值得一提的是,明茨伯格後來又主張,通過培養管理者的五種心智模式(mind-set),將有助於管理者更加有效地認識現實世界和解決實際問題。這五種心智模式即反思、分析、練達、合作和行動,分別側重於對於自我、組織、環境、關係和變革的管理。基於五種心智模式的管理教育希望通過對於整合的重視,來克服傳統的基於職能方式的割裂和拆分。

正是基於明茨伯格所提倡的這套框架,包括歐洲工商管理學院、英國蘭卡斯特大學、加拿大麥吉爾大學、東京一橋大學和印度管理學院在內的五所院校聯合創立了國際實踐管理碩士項目(IMPM),在全球管理教育領域中獨樹一幟。

五、如何確保管理者盡心盡責?

本章開篇時曾提到中石油眾高管的貪腐事件,看一下涉事人員的簡曆,就知個個都非平庸之輩,能力突出、事業心強是他們的共同特征。可是,在達到或接近事業和權力的頂峰時,他們卻紛紛馬失前蹄,斷送了大好前程,著實令人唏噓不已。單純指責涉事人員的道德品質差恐怕並不能完全解釋這些現象。

據報道,在整個中石油係統內,管理製度的缺失十分嚴重。總公司對油田等下屬企業隻有產量、成本等量化指標,內部的監督、核查製度形同虛設,往往是“一把手”的意誌決定了一切。而對於一把手,卻沒有有效的監督和約束,很大程度上要靠當事人本人的自律。就連接受媒體采訪的某石油央企高管也坦言:“在沒有外部有效製約的前提下,期望自律能夠完全約束他,是不可能的。”總之,該事件在很大程度上反映了這類國有企業在製度設計上的疏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