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學生學三年外語就能讀原版書,能翻譯原著數理化書籍!1965年《人民教育》雜誌的報道出來後,張思中一下子成了熱門人物。一時間,全國各地外語同行都來華東師大一附中參觀觀摩取經。
好景不長,不到一年時間,“文革”開始。張思中成為華東師大一附中第一個被揪出來批鬥的“牛鬼蛇神”。
1978年,熬過了“文革”的張思中迎來了外語教學改革的春天。當時,華東師範大學劉佛年校長主持的“小學、中學、大學外語一條龍教改試驗”,要求外語在中學過關。在俄語試驗進行了一年堅持不下去的時候,學校請張思中接過實驗班。他當下表示:“我要用我自己的方法教,我保證:不加班、不加點在與英語試驗班同樣條件下,五年俄語教學任務三年完成,並在後兩年開出第二外語課--英語。”
與初二學生第一次見麵時,張思中就告訴學生:“我要用一種新辦法教你們,保證五年學習俄語的任務三年完成。高考還考個好成績。剩下的兩年給你們開出第二外語英語,這樣全國所有中學生都是學一門外語,而你們可學到兩門外語!”
一節課100個單詞,一周500個單詞,複習一節課,三周掌握1200個單詞……(要知道當年高考才要求高中畢業生掌握1090個俄語單詞啊!)三年下來,全班所有學生的俄語都過關了,一個叫童一東的同學在初三上學期竟然翻譯了一本四萬字的兒童小說《表》!而這個學生在班裏的俄語成績隻能算中等。高一時全班合譯一本18萬字的《趣味心理學》與一本《亞洲民間故事》。
1982年,在哈爾濱市召開的第一次“全國俄語教學問題研討會”上,張思中的《“心理優勢”在俄語教學中的作用》論文引起了廣泛關注,而他所教學的班級也經過劉佛年校長組織專家驗收後得到肯定:他所進行的是“一次富有成效的、教學成績突出的試驗”。從此,張思中的“一門外語基礎過關”的經驗迅速在俄語教學界得到推廣。
1986年,教育部在大連召開的“全國第二次外語教改工作會議”上,張思中介紹的“大麵積提高中學外語教學質量的試驗”再次成為關注的焦點,教育部中學司提出:要推廣張思中的教學經驗。從此,張思中開始由俄語走進了英語教學改革研究領域。為了便於在英語教學領域推廣教學改革經驗,大連會議之後,張思中把教學法歸納成四句話十六個字:“適當集中,反複循環,閱讀原著,因材施教。”
1992年中央教科所在時任所長卓睛君研究員的領導下成立了“張思中外語教學法推廣小組”,有效地將“張思中教學法”推向全國。
1996年6月28日,李嵐清同誌在北京中南海主持召開“外語教學座談會”。張思中帶去的兩包厚厚的師生實驗成果,引起了李嵐清同誌的關注。會上,他對“張思中教學法”給予充分的肯定,並指示教育部向全國推廣。
隨著“張思中外語教學法”的推廣,無數中學生在參與張思中教法實驗的老師幫助下,圓了中學階段掌握一門外語的夢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