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思中:用“十六字外語教學法”創造奇跡(1..(1 / 2)

素描他,沒有教過英語,卻創造了廣泛適用於英語教學的“十六字外語教學法”。他讓許多中學生圓了“一門外語在中學過關”的夢想。

檔案張思中,1932年生,外語特級教師。現任上海市張思中教學法研究所所長。代表性論著有《張思中與十六字外語教學法》、《張思中外語教學法》,主編有《張思中英語教程》、《張思中兒童英語》、《英語強化係列叢書》等。榮獲全國優秀教師、上海市勞動模範等稱號。享受國務院政府特殊津貼。

妙語要為人民服務,要當個好教師。故

事非常張思中雷玲從他走上外語教學改革之路的那一天開始,張思中就是一個引起諸多爭議的人物,但這絲毫不影響他執著地走在教改路上。數十年來,他首創的“適當集中,反複循環,閱讀原著,因材施教”十六字外語教學法,如星火燎原,從華東師大一附中的一個班,輻射到全校乃至全市、全國各地,圓了無數中學生“一門外語基礎過關”的夢想。

“我沒有教過英語。”張思中直白、坦蕩的一句話,不僅道出了他40多年從事外語教學法改革的艱辛,也道出他之所以成為諸多爭議的焦點的起因。

1949年8月福州剛解放,張思中跟隨他所在的英華高中地下黨的同學,悄悄地參加了中國人民解放軍第三十一軍青年幹部教導大隊。“正因為我邁出了革命的一步,投進了中國人民解放軍革命大熔爐,徹底改變了我的人生觀、世界觀,鑄就了我的一生。”張思中說,他之所以今天執著地要研究並推廣自己的教學法,有一個最樸實的信念:為人民服務。

本著這一樸實的信念,當1955年6月張思中奉命從部隊複員在回鄉的路上申請參加高考時,他聽從了福州市招生辦的號召,選擇了缺人報考的自己又不喜歡的俄語專業。就這樣,他成了華東師大俄語係的學生,後來,在華東師大一附中擔任俄語教師。

為了讓學生很快在俄語學習上入門,他使出了在部隊當文化教員時學來的“祁建華速成識字法”看家本領,將這種方法移用於俄語教學。很快,他教的學生俄語成績明顯提高。

張思中最初的教改實驗得到了時任一附中校長陸善濤的支持,同意在他所教的班級悄悄地試一試。未成想,這一試,如星星之火燎原,影響到全校、全區、全市乃至全國。影響了全國外語教改幾十年。

1965年,《人民教育》第六期發表了《讓學生生動活潑主動地學好外語》一文,首次公開介紹張思中的外語教改經驗。同時編輯部在文前發表題為《啟發式與因材施教》的評論,號召有條件的學校和學科都要學習這個教學經驗。

盡管今天仍有很多從事英語專業研究的科班很不買“張思中外語教學法”的賬,但也有人說,這個曾在熱門電視劇《亮劍》中李雲龍所在獨立團的原型--中國人民解放軍第三十一軍九十一師“濟南第二團”裏擔任過文化教員的軍人,以軍人敢打硬仗的精神,從最不喜歡學外語,到走上俄語教師工作崗位,並傾盡一生心血來研究中國人怎樣學好外語,實在是令人欽佩。

“一門外語基礎過關”不是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