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有寬:一位大苦大樂的農村教師(1)(1 / 2)

素描他,被譽為“中國傳統教育的現代奇葩”。他被鄧小平同誌讚譽為“打不死的小學教師”。這位現已77歲高齡的農村小學教師,創下中國教壇數個“第一”:在全國中小學教師中第一位被命名為“國家級有突出貢獻的專家”;新中國第一位榮獲香港柏寧頓(中國)首屆孺子牛金球獎(傑出獎)的小學教師;以個人名義編語文教材獲國家審定通過,並列為與世界各國交流教材的第一位小學老師……

檔案丁有寬,1929年6月生,語文特級教師。全國農村作文研究會顧問,廣東省小學語文教學研究會名譽會長。長期堅持在農村進行小學教育和語文教學改革試驗。代表性論著有《我與頑童》、《小學語文讀寫結合法》、《小學生記敘文讀寫學習法》等。

妙語我是一名普通的農村小學教師,出生於農村,成長於農村。半個多世紀以來,我在農村小學這地辛勤耕耘,不斷探索教育的規律,走“科研興教”之路。故

事丁有寬的教改苦樂行雷玲半個世紀以來,除了“勞改”那段特殊的曆史歲月,丁有寬老師一直在廣東省潮州市潮安縣浮洋鎮六聯小學。通常情況下,每天清晨五點半左右,他就起床開始一天的工作,經常一天工作十幾個小時,沒有雙休日,沒有節假日,有時就連除夕之夜,也放不下手中的工作。忙得實在太累了,他就走到走廊,朝麵向校園的窗外一望:活蹦亂跳的小學生,正在打球、做操、嬉戲……這時,什麼煩惱、鬱悶、勞累都煙消雲散,他也像重新變成了小孩子一樣,充滿青春的活力。

8

丁有寬:一位大苦大樂的農村教師//故事裏有你的夢想

心願:讓農村孩子也健康成長

1951年秋天,20歲的丁有寬來到六聯小學任教,從此一幹就近半個世紀。這個由潮安縣浮洋區6個自然村合辦的村小,當時隻有60多名學生,教室是一座孤零零的破祠堂,裏麵沒有課桌。上課時,孩子們就靠自帶的椅子既當桌子又當凳子。

到校的第一天,丁有寬親眼目睹了這樣一幕:上課時,有的學生在教室的通道裏走來走去,幾個男孩竟然拽著上課的女老師畫黑臉、揪耳朵取樂。

學校的老師一提起這些孩子就搖頭:農村的孩子又蠻又笨,要教好他們,難哪!

學校的現狀讓從小在農村長大的丁有寬感到不安和痛心:難道農村孩子真的就是又蠻又笨“愚人不可教”?難道教師就可以用一句“難教”放棄對學生的教育?思索中,一種質樸、強烈的責任感油然而生:自己生在農村,長在農村,所以不能厭惡農村,一定要讓農村孩子也健康成長。

學校一開始就交給年富力強的丁有寬一個五年級亂班,並任命他為教導主任。這對此前一直在土改隊工作的丁有寬無疑是一個巨大的考驗。為了當好一名合格的教師,他每天起五更睡半夜,點著油燈鑽研馬卡連柯的教育理論,還在課餘時間坐幾小時車到潮州市韓山師範學校去聽《教育學》、《心理學》等專業課。

提高自己的同時,丁有寬根據學校的具體狀況製定了“結合實際,為農村服務”的教學思路。農村文盲多,他們沒有能力讀報,他就組織學生利用早讀課分組到附近各個村莊充當義務讀報員;村民們不會寫字,他就利用星期日帶學生們到農民家裏,聽農民訴苦,為農民寫苦難史、翻身史……就這樣,學校辦到了田間地頭,直接為農民服務。做這些事不僅增強了師生之間的感情,還培養了學生的責任感、愛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