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聲
教師在教學過程中的角色定位
--張思明教學隨感我們常常習慣於把教學過程變成一個教師自編、自導、自演(少數學生當群眾演員)的教案劇,我們的角色是編劇、導演、主演,是正確的化身,是英明的先知。現在我常想,是不是應該時常去扮演一下這些角色:模特--他不僅演示正確的開場,也表現失誤的開端和‘撥亂反正’的技能;參謀--提一些求解的建議,提供可參考的信息,但並不代替學生做出決斷;詢問者--故作不知,問原因,找漏洞,激勵學生弄清楚,說明白;仲裁者--評判學生工作及成果的價值、意義、優劣,鼓勵學生有創造性的想法和做法。
教師把握教學目標時應立足於學生對問題的分析,對解決問題的過程的理解,而不以僅僅有正確的解答為滿足。
教師在解決問題的過程中所扮演的角色,不要總是正確的化身,適當的時候也可作為“供學生批判的靶子”。
我們教師過去總是當“導遊”,總是叫學生該做什麼或者不該做什麼,其實教師應該經常問學生自己要做什麼。在問題情景設計中,教師不要自己總當“導遊”,而應該把“導遊路線”設計的“天機”有意識地泄露給學生,使他們能體驗出“導遊”怎麼當,從而自己也盡早成為“導遊”。
教師不要總帶著學生去解決問題,而要設法暴露解決問題的過程是怎麼設計的。遇到問題不要總說“該做什麼”,而要問“該做什麼”。
在教育教學過程中,師生是相互促進的,雙方應該相互作用、相互激發生命新的激情,相互為對方的發展架橋鋪路。學生在教師用心血和智慧創設的環境中,展現和發展他們的才智和潛能;教師不斷為學生新的探索和成功所感染,鼓起超越自己進一步前行的勇氣,為自己和學生找到新的目標。教師的幸福應該是不斷地被學生超越,又不斷地超越自己。自
白張思明自畫像對我做人處世影響最大的三句話:
1
機會總是垂青於有準備的人。
2
不想當將軍的士兵不會是一流的士兵,當不好士兵的人也成不了將軍。
3
對自己做人做事的要求和你達到的目標是正相關的,做人做事大氣才有可能把大事做好。
我平生最崇拜的兩位教育大家是:
陶行知和蘇霍姆林斯基。不過,我不明白“教育大家”的定義和“平生”的時間範圍,它對結果明顯有影響。我最崇敬的教育高手就是我的老師、導師和我曾看的見的那些教師朋友中的一群人。我還喜歡讀朱永新教授的文章。
對我啟發最大的教育名言是:
隻有教師關心學生人的尊嚴感,才能使學生通過學習而受到教育。教育的核心,就其本質來說,就在於讓學生始終體驗到自己的尊嚴感。(蘇霍姆林斯基)
我的數學教學觀中最基本的四點:
1
知識就是力量?不!隻有能被理解、可駕馭、能應用的知識才是有力量的知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