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思明:用心做教育的人(3)(1 / 2)

1995年的寒假作業,他嚐試著做了變動(此後,每個假期他都變著花樣給學生布置類似的作業),改為可選擇項目:讀一本數學科普讀物或學習參考書;找出3處非印刷性錯誤並予以更正;在若幹個參考選題中,選寫一篇數學小論文;學習計算機,自編一個程序……

開學了。23位同學從10餘本數學正式出版物上,挑出60餘處錯誤;共收到56篇小論文,其中5篇後來獲海澱區一等獎;15位同學編了幾十個計算機程序……

張思明的學生,從將“數學”和“數學問題”戲弄為“是一些居心叵測的成年人為青年學生挖的陷阱”和“是僅僅出現在課本和試卷上的,讓某些老師看著學生崴腳而感到竊喜的東西”,到由衷地說“當我們憑自己的知識和智慧成功地解決了一個實際問題時,我們的喜悅心情絕對不亞於得第一、拿滿分。張老師讓我們體會到了數學的魅力與學以致用的樂趣”。在這令人驚喜的變化中,張思明,也同他的學生一起,收獲了一份份令人矚目的成績:1998年,被授予“中學數學特級教師”稱號;1999年,因“中學數學建模和導學探索的教學模式”獲“蘇步青數學教育獎”一等獎;2000年,獲胡楚南優秀教學成果獎;2001年,當選“全國優秀教師”;2003年,成為享受國家津貼的專家……

當首都師範大學組織的創造性教師個案研究課題組成員在對張思明進行了一個多月全方位的調查了解後,得出了這樣的結論:無論是在教學上,還是在教育上,張思明的創造性都達到了一個很高的境界。他的創造,不是像工人、科技人員的那種創造,也不是在方法技能上的一些創新。而是根據自己的特點、學生的特點、自己教學過程的特點,來選擇一些適合自己、適合於自己的對象的方法和做法,創設一個激發學生的創造的“場”,讓這個“場”再去激發更多學生的創造。這是一種更多、更廣、更深刻的創造。

在永不滿足的教與學中,張思明說--

我不企盼每個學生都成為數學家,但如果通過我的教學,能使我的學生有一種在生活和學習中應用數學去思維的觀念和習慣,那他們將終生受益無窮。

談用另一種眼光看數學雷玲與張思明交流時,張思明在談任何問題的時候都會“跑題”:一不留神,他的話題就從生活中的某一個現象中“跑”到數學問題上--“站在商店,你會發現生活中到處都是數學。一次,在上海的一家商場裏,我看到那兒30層的電梯分為兩個,一邊是1-15層停,一邊是16-30層停。其實這種設計是包含著最有效地利用時間的數學運算。”我的采訪,就在這種“數學”氛圍中進行。

記者:我們都知道,新課程的推進對習慣於以一支粉筆、一本教學參考書上課的教師是非常嚴峻的考驗。您認為現代教師應該怎樣定位?

張思明:過去常說“要給學生一杯水,教師自己要有一桶水”。我覺得這個說法對現在和未來的老師都已經不夠了。這裏有兩重含義,一是知識量是按指數增長的,二是“桶”的水畢竟是“死水”,不更新它,“實際可用含量”就會大大降低。應該盡量使自己擁有一眼“泉”。教育現代化要求教師的角色和作用隨之變化。老師不再是權威的樣子,他要陪伴學生共同成長。有些老師講“你太可怕了,又當領導又搞教學,哪來那麼多時間啊”,其實老師隻是給學生提供一個思考的環境,更多擔當的是一個導演的責任,從學生的成功中體會幸福和產生新的超越自己的衝動,同時不斷提高自己。老師隻拿教科書教學生的時代已經過去了,我認為現在的老師應該不斷自省“我該怎麼和學生們一起學習”。

現在要成為一個真正稱職的老師並不容易,僅作“牛型”的老師--早上六點起,幹到很晚下班,是遠遠不夠的;應該成為用心做的老師,能用較少的能量激發學生更多的能量的釋放和轉化,做一個自己能思考,能引發大家思考、能和更多人一起思考的老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