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我還聽說過這樣一件有趣的事情--某天,在海澱區一家大商場,3個初中生模樣的女孩,正圍在櫃台前仔細打量著一種商品,一會兒拿起來左右端詳,一會兒又掏出尺子,量商品的幾條邊。旁邊一位女教師見此情景,笑一笑走上前去問:“你們是張思明那個班的學生吧?”學生奇怪地說:“對呀!您是怎麼知道的?”女教師說:“我看你們這樣子,就知道是張思明班裏的。”據我所知,這是您把生活、生產和其他學科中的問題引入數學教學,引導學生通過數學建模(建立數學模型)解決問題的,與傳統的數學教學方法大相徑庭的一種教學方法。是什麼觸動您去做這樣的探索的?
張思明:數學是什麼?基礎教育階段數學教學的目的是什麼?學生能從數學中學到什麼?這些看似有明確答案的問題曾是困擾我很久的難題。這些思考首先源於一次偶然的調查,我讓學生寫一寫他們心目中的“數學”和“數學問題”是什麼,學生們用黑色的幽默給了我這樣的回答--“數學是一些居心叵測的成年人為青年學生挖的陷阱”、“數學問題是僅僅出現在課本和試卷上的,讓某些老師看著學生崴腳而感到竊喜的東西”。看到學生寫出這樣的結果,我感到一陣心酸,我們這些用盡心血努力教學的老師在學生心目中就是一些“挖坑布雷”的高手,而數學也成為教師懲治學生的工具,與學生的個人發展並無太大關係。這樣的結果無疑是對數學教師的最大嘲諷,也是數學教學的莫大悲哀。
在我看來,21世紀的數學教育會有很大的發展和變化:數學文化素養越來越成為每一個公民,甚至全民族文化素養的重要內容和標誌,數學教學將從傳統的“傳授知識”的模式更多地轉變到“以激勵學習為特征的,以學生為中心”的實踐模式,數學教學的目的將更著重於培養、發展學生廣泛的數學能力。而問題的解決作為一個學數學、用數學的過程,恰好是實現上述目標的有效途徑之一。因此,我認為要使學生有一種在生活和學習中應用數學去思維的觀念和習慣,也可把這稱為“用另一種眼光看數學”。為學生構造問題環境、微科研場景和激發創造的環境,引導或誘導學生樂於在生活和學習中學數學、用數學,正是我在教學中努力達到的。
記者:數學應用和數學建模的做法雖然提高了學生的學習興趣,拓展了學生的創新思維,但在應試體製下,持有“怕影響學習成績”等顧慮的人恐怕也不在少數。
張思明:是的,很多人拿高考做尺度:考得好不一定能力強,但考不好一定是能力不強。數學要培養學生的能力。高考是人生的一個重要環節,但並非決定性的終點。最理想的狀態當然是考試與能力兩者的結合,希望它們能融合好、兼容好。現在的建模教學可能不重在提高學生的考試技能,但的確在提高學生的研究技能、思維技能。為了解決生活中的數學問題,不少學生自學了許多中學課本以外的數學知識,自學使他們培養了獨立思考、獨立鑽研的習慣。回到課堂中,學生也用解決實際問題所培養的思維習慣去看待課本知識。數學建模為學生創造了一個學數學、用數學的場景,它已經起到並將能更多地起到提高學生數學素質的作用。
學生在學校的主要任務是學習,這一點毫無疑問。教學改革隻是在這種學習的環境中,“紮實”好傳統,同時有所突破,而並非是將原有的精華整個翻一個個兒。中國學生的數學基本功好,這一點我們一定要發揚、提倡。同時我們要盡力培養學生自我發展、實踐創新的能力和獨立思考、終身學習的習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