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國後,張思明邊工作邊在首師大接著攻讀碩士學位。他用兩年半的時間,以全優成績完成了三年的學業。
“當時的確非常緊張,幾乎都有點受不了了。不過我終於沒有放棄,第一個打倒自己的,常常就是你自己。我明白這點,就咬牙堅持下去。我發現人其實有難以想象的潛力,能突破所謂的極限。”對這段漫長、艱難的求學經曆,張思明隻用了寥寥幾十字總結。
然而,正是這一次次挫敗、一次次挑戰,一次次成功、一次次收獲,讓張思明在堅韌中感悟到人生的真諦--
人生的旅程中有順境也有困境或逆境,困境和逆境當然一點也不溫馨,但它卻是人生中最真實的組成部分。它往往促使你拚搏、奮鬥,從而加速成長。
仁愛張思明
“你有正義感、責任感、真正的責任,而不是時常想表露出來的豪俠之氣。我有時不禁想起‘君子之仁愛與婦人之仁愛’之論,且覺得你有的是君子之愛,切合實際,不遺餘力地助人於危困之際、惶惑之中,讓人感到非常值得信賴。”
“數年來,我都在尋找一個值得信賴的長輩。許多老師留給我的印象隻有批評、訓斥和怨恨,我甚至不敢接觸他們,生怕受到責備。如今,得到您這位良師益友,我感到自己是無比幸福的人了。”
這些純真、深情的話語,依然來自學生寫給他的信中。
張思明對於教育,對於愛學生,有著自己獨到的見解。他說,對教師來講,真正的愛,首先要對學生進行很好的觀察。當發現學生需要溫暖時,不要直接給他溫暖,而是給他一把柴刀說,你去打柴,不會打,我告訴你怎麼打。遠遠地看著他,如果他不能劃著火柴,再幫他做一件事情。絕對不要代替他去做任何事情。他認為,這種愛才是對孩子真正的愛,是對他一輩子負責的愛。
隻有愛才能喚醒愛,這是張思明最切身的感受。
當13歲的他推了家裏的自行車到商行委托寄賣時。商行的人問他為什麼賣車,想賣多少錢。他說他媽病了,想賣70塊錢。結果商行的人對他說:孩子,我們給你90塊錢。20塊,當時夠他們一家一個月的生活費了。
14歲那年冬天,地麵上結著冰,他一個人去拉取暖的煤,整整600多斤重的一車煤。爬一個坡時,他彎著腰憋足全身的勁兒向上推,“叭”的一聲他的鞋被撐裂了,腳從鞋裏麵伸了出來。正當他感到腳蹬不住了時,突然,忽拉一下,車變輕了被拉上了坡。等他回頭看時,幫他推車的人已經轉身走開了。
這些來自陌生人的愛心,讓張思明對愛有了深刻的認知,也浸透到他後來對事業、對學生、對他人的一舉一動中。
他曾教過一個女孩子,她少一段手臂。他注意到:在割草這樣的勞動中,那顯然少了許多靈便的女孩子總是比別人多流好多汗,完成得和大家一樣多、一樣好。一次,他收到一封來自邊防前線的信,一個士兵覺得生活太沒意思。張思明將這封信交給了那個女孩兒,讓她給這個士兵回信。她吃驚地望著數學老師,為什麼選我?張思明說:你最有資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