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思明:用心做教育的人(2)(2 / 2)

如今那女孩子已畢業多年。她後來寫信說:這是今生給我影響最大的一件事。老師給我的是一種信念。

每年,張思明都會帶著他的學生進行一次外出“科學考察”,讓學生們在大自然中測量運行中的火車的速度,采幾味中草藥和植物標本,觀察其中的生物全息現象……“寓教育於山水之中”。

“教育的最高境界是不留痕跡。我希望自己能夠達到這個地步。成長的過程是需要愛、需要尊重與理解的過程。老師創造機會給學生更多這樣的人生體驗,是遠比授業解惑更難也更重要的事情。”熱愛藝術、喜歡集郵、崇尚自然之美的張思明說。

在這個物欲橫流的世界,張思明對幸福有著他質樸的堅守--

我想幸福是一種自我的感受。我在物質上比別人欠缺很多,但是當我看到:經過努力,自己的目標在一點點實現時,心中就會有一種很真切的幸福感。

思辨張思明

對於自己永不滿足於現狀的批判性思維方式,張思明將它歸功於他的老師對他的培養。

張思明回憶說:“在我成長的過程中,有一批非常出色的老師對我影響很大。我在首師大學習的最大收獲是在遇到問題時學會了去琢磨別人想了什麼辦法。我認為,學生最大的收獲是怎樣從開始時提出很‘傻’的問題到最後能提出很深刻的問題;是善於觀察自己覺得沒有問題時,別人是怎樣提出問題的;是敢於對老師的教學質疑等。這些對我以後的教學影響特別大。”

這種在平等、民主的氛圍中學習、思考、碰撞而養成的批判性的思維方式和不滿足於現狀的進取精神,推動著張思明不斷在學習和工作中探索、進取。

在去日本學習時,日本人處處流露出的優越感就讓張思明深有感觸:隻有教育才能真正使我們強大起來;在美國學習參觀時,張思明發現,中國學生都很聰明,學習成績也很好,可是在工作中卻出不了最好的成績。

張思明開始反思傳統的教育觀念及教育方法。

1993年,張思明開始嚐試改變陳舊的機械灌輸的教學方法,努力在課堂上為學生創設可激發探索欲和創造欲的問題環境。搬家時大衣櫃是否能通過樓道?大西瓜和小西瓜哪個瓤占的比例大?停車場怎麼設計停車最多?……這些都成為他啟發學生們用數學去思考的問題。

同時,他大膽地在中學數學教學中滲透數學建模的思想和方法,著力培養學生的數學應用意識和創造能力。他帶領學生深入生活,讓學生們感受數學與我們無時無刻不在發生著關係。他指導學生研究磁帶的轉速問題,研究存款借貸利率問題,研究平安保險到底是虧還是賺,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