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思明:用心做教育的人(1)(1 / 2)

“我們一家四口人被下放去的江西,回來的時候,卻隻剩下我和媽媽、妹妹。當我們坐的車經過天安門廣場時,捧著父親的骨灰盒,我一直站著。看著無助地蜷縮在一起的體弱的母親和年幼的妹妹,我知道,今後,這個家我得一直站著撐起來。”當46歲的張思明坐在他堆滿了書本的辦公桌前,平靜地為我敘述他13歲那年的經曆時,33年的滄桑歲月過後,我讀不到當年那個13歲的小小少年在經曆了人生的巨創之後的無助、迷茫和恐懼。

“父親和我共同生活了不到13個年頭,卻在我的成長軌跡中留下了最深的痕跡。小時候,我膽小、懦弱、恐高、盲從和過於依賴。我之所以能夠走到今天,我想與父親當年對我的近乎‘殘忍’的教育方式有關。但我當時並不理解父親:為什麼明知我恐高卻一次次將我帶到台階上任我怎麼哭也放開我的手退到遠處看著我;為什麼在我4歲時就留我一個人在家看家,7歲就讓我在假期獨自一人回老家;為什麼從我上小學開始,每個暑假都讓我一大早起來打掃20多戶人家合住的大院……”回憶自己被嚴厲打磨的成長經曆,張思明的語調裏飽含著難舍的懷念之情。

張思明的父親,一位北大中文係教師,以知識分子清貧的做人準則和含蓄地表達愛的方式,為張思明打上了質樸、堅強、勇敢的人生底色。

當不到13歲的張思明得知父親因車禍不幸去世時,他哭著喊著要找回父親,他的老師緊抓住他的肩頭說:“孩子,要挺住,你一定要堅強,你還要照顧好媽媽和妹妹,從今天開始你必須長大。”命運,就這樣殘酷地將還應該享受父母嗬護的張思明推向了另一種人生曆程。

從江西回來,母親的身體一下子垮了,妹妹又被懷疑患了白血病。從那時開始,張思明經受了一次次痛苦的選擇:為了給媽媽和妹妹看病,他賣掉了自己上學用的自行車,賣掉了父親留下的唯一的“財產”--心愛的書;為了擔起養家糊口的責任,17歲的他走上了自己“一百個不願意”的教師崗位,放棄了上大學的機會;為了能夠無愧地站在講台上,他踏上了艱難、漫長的自學、自考之路;結婚後,為了有更多的精力照顧雙方多病的老人,喜歡孩子的他和妻子至今沒有要孩子……

對於我“這樣選擇情願嗎?”的問題,張思明冷靜、理性地回答:“有時候,人的很多選擇都是沒有辦法的。”

直到今天,張思明還清晰地記得他初登講台時的那一幕。他上的第一節課是曆史課,17歲的他在講台上用孩子式的語言,把一節課給“念”下來了。整堂課學生們大笑不止,最後,一個女生在交上來的作業本封麵上畫了一幅漫畫,一隻老鼠拿著麥克風在課堂上講話,下麵寫著:“你是哪個廟裏的和尚,會不會念經?敢來教我們?”

1981年,張思明參加數學專業自考公共基礎課“大學語文”的考試,第一次,他考了56分,沒通過。第二年,由於考卷上一句不懂的古文名言讓他的作文跑了題,他又考了個56分。這當頭兩棒幾乎把他打懵,為什麼命運對自己如此苛刻?為什麼多次的努力卻隻收獲了失敗?

……

從一個不甚合格的高中畢業生,到北京市首批自考數學本科三個獲得者中的一個,到今天的擁有碩士學位,並在中學數學界取得了不菲的成績,其間,張思明流過多少淚水和汗水,唯有無數個夜晚的星星和清晨的朝霞記得。

麵對一些人“你為什麼要這麼拚命?”“你是為了出名嗎?”的疑問,張思明說了這樣一句耐人尋味的話:“很多人都希望找座山,一不留心就走到了一個坡上,這才發現,你隻是一個坡,山在你身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