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一個人把人生中的一切苦難當成老師的時候,這個人的內心世界一定豁達而坦然;當一個人所做的一切是為了一種信念的時候,這個人麵對榮辱一定波瀾不驚、淡定自若。
張思明很欣賞周國平的一句話:痛苦是性格的催化劑。它使強者更強,弱者更弱,暴者更暴,柔者更柔,誌者更誌,愚者更愚。
這種欣賞,源於他對生活一點一滴的感悟--
我覺得人的命運充滿著辯證道理。你生活得太優越了,退化的就是你的生存能力。遇到挫折時,我就想:這是命運對自己的又一次考驗。它剝奪了你很多東西,但隻要你努力,它還會再給你很多東西。
堅韌張思明
“你與我們不同,高出一籌的是:當你明白一件事情的意義時,不是去想,而是去做,去不懈地追求。因此你所要達到的目的都能達到。”
這是張思明曾教過的一名學生給他寫的新年賀卡。卡上還寫道:
“你堅強的個性時時處處體現出來,你的學習、工作、運動,日常嚴格的自我約束,嚴謹的處世為人都有最直接的反映。我想,這樣的人,永遠不會因為生活中有挫折就自尋台階敗下陣來,永遠不會因膽怯和軟弱而做出對不起自己或他人的事來。”
光陰荏苒,近30年過去了,由一個被學生嘲弄、威脅其下講台的老師,到被所有學生歡迎、信賴甚至崇敬的老師,張思明靠的是什麼?
初為人師時,麵對學生“哪個廟裏的和尚敢來教我們?”的嘲弄,信中夾著刀的恐嚇,給他的自行車放氣的捉弄……張思明說:“我很傷心,但是我沒有人可以求助,回到家我還得照顧病床上的母親,我是家裏的支柱,我不能再給親人帶來不安。”
這份沉重的責任使張思明在失敗和痛苦麵前隻能往前走,沒有退路。
在最艱難的時候,他總會想起父親生前對自己的教導:“人最主要的素質就是要有學問,要有一種高貴的品質,要有意誌。”
一天早晨4點多鍾,張思明就起來了,心事重重地在白頤路上跑。聽著自己的腳踏著路麵的積雪發出的聲音,眼前閃過一根根路燈的燈竿的投影,一會兒在眼前,一會兒又被踏過,他一直這樣跑著、跑著,突然,一種信念在他眼前越來越清晰,他覺得自己身體之外的一個“我”在對自己說:“人不能隻聽命運的擺布,你給學生講過許多動人的道理,可為什麼自己不先身體力行呢?”
從那以後,他每天都是淩晨4
30就起床學習。
剛當老師時,他先在北大數學係78屆當旁聽生,又到首師大夜大借讀。1981年北京開設高等教育自學考試,他又毫不猶豫地報名參加。而他在學校還當著班主任,每周有兩個班12節數學課和課外活動課要上,有300本作業要改。
沒有寒暑假,沒有休息日。做了幾千道題和30多本專題學習總結,摞起來有一米多高。在5年裏,他參加了60多場考試,終於換來一個在母校當教師的“合格證”。
“5年的自學,使我學會了合理地運籌時間,培養了克服困難的勇氣,這是比文憑更可寶貴的東西。”總結出經驗來後,張思明為自己設計了更高的目標。因為他認識到:要給學生一杯水,教師就要有一桶不斷更新的活水,教師應終身學習。
1990年,他又成為日本岡山大學的教師研修生。在日本的一年多裏,他的勤奮、善良,廣為人知。優秀的畢業論文,第一名的驕人成績,自尊豁達友善的品質等等改變了馬來西亞、泰國等留學生以及日本人對中國、對中國人的偏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