錢夢龍:發生於1998年的那場語文教育大討論,實質上就是一次對於語文教育目標取向的拷問:語文教育究竟是為了培養隻會背誦“標準答案”的“考試機器”呢,還是培養具有創造活力的現代人?應該說,這是一次真正觸及語文教育“靈魂”的拷問。遺憾的是,這場由語文教育圈外人發難的大討論,並沒有在語文教育圈內造成應有的震撼。
由於考試和教育評價體製改革的滯後,應試教育的格局迄今尚無根本改變,語文教師們大都仍在慣性支配下沿著培養“考試機器”的舊路艱難跋涉。
不過新課程實施以來,在很多展示課上,我們卻看到了另一種傾向。執教老師為了張揚“人文性”,增大教學內容的“文化含量”,正好又有“現代化武器”在手,於是語文課完全變成了“多媒體操作課”,快餐式的“讀圖”幾乎取代了“讀文”的訓練,天馬行空式的宏大敘事取代了實實在在的讀寫聽說。令人眼花繚亂的圖像展示,再配以五花八門的背景音樂,花花哨哨,熱熱鬧鬧,但一篇課文教下來,學生讀課文仍然結結巴巴,丟三落四,如同沒有學過一樣;問及課文語句,更是茫然不知。
這種包裝亮麗卻華而不實的課,目前正在作為某種“範式”而在各種公開課、評優課上不斷展示著。為什麼不少老師平時明明不這樣上課,一到上公開課便要如此改頭換麵呢?也許他們認為,既然是公開課,便應該努力體現新課標的精神。在不少老師的心目中,正是這樣的課才是新課標精神的體現。這用意是好的,殊不知這是對新課標的極大誤解!
所以我認為,由於上麵說的這兩種傾向,使語文教學出現了“失魂落魄”的症狀。
記者:您認為語文教學的“魂”應該是什麼?怎樣才能把語文教學丟失的“魂”招回來?
錢夢龍:說到語文教學的“魂”,就不能不回到一個根本性的問題上:中小學究竟為什麼要設置語文課。綜觀世界各國的教育,無論體製有怎樣的差異,都必然把對下一代進行民族語教育放在首要的地位。因為“民族的語言即民族的精神,民族的精神即民族的語言,二者的同一性超過了人們的任何想象。”(洪堡特)民族語不僅是民族精神、民族文化的最重要的載體,而且是民族精神和民族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對下一代進行民族語教育,是傳承、延續、發揚民族精神、民族文化的必然選擇,而這個任務在中小學的各門課程中毫無例外都由語文課承擔。換言之,中小學設置語文課程的目的就是為了對下一代進行民族語教育。
顯然,漢民族語教育,正是我國的語文教學“魂”之所係!
我認為,漢民族語教育的特點體現在學生學習語言的途徑上,主要是憑借對範文的閱讀進行的,因此,閱讀教學便成了學習民族語的必由之路、主渠道。從語文課程內部的課時分配看,閱讀教學占的分量最重,也足見其地位的重要;語文教學中存在的種種問題,多數是閱讀教學方麵的問題,語文教學理念的更新,也首先反映在閱讀教學的改革上。不言而喻,要把語文教學丟失的“魂”招回來,當然首先也要從閱讀教學著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