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一所學校的教育質量,關鍵看“成才率”,就是看這所學校培養的學生參加工作以後對社會的貢獻如何,是否成才,而不是看這個孩子目前考了多少分。
二、人才觀
人才的含義:先成人,後成才。
做人的標準:做一個文明人(和野蠻人區分開來)、做一個現代人(與古代人區分開來)、做一個中國人(與外國人區分開來)、做一個地球人(走向國際)。
每個人都是憑自己的個性、特長和能力在發展自己。每一個學生我們都不能放棄,每個學生隻要通過良好的教育和自身的努力,一定能找到適合自己的發展途徑。
寬鬆出人才,表揚出人才,榜樣出人才。
人人有才,人無全才,揚長避短,人人成才。
三、德育觀
人都是可以教育過來的。如果教育不好,隻是說明教育的火候還不到或者教育的方式方法有待改進。
德育麵臨的新挑戰是網絡時代帶來的挑戰。網絡是個好東西,但它有兩麵性,是一把雙刃劍。
現在的教育是補短教育,結果長處失落了,短處又沒有補好。我們要將“補短教育”變成“揚長教育”。
一個人一輩子能夠幹好一件事就很不錯了,不可能樣樣都好。
一個人做教師,如果不當班主任,那麼他隻是做了半個教師。
四、人文觀
中國民族精神的主題是什麼?是“鬥”還是“和”?我認為主體是“和”。中國民族傳統精神十分豐富,愛國、反抗、進行不屈不撓的鬥爭等是一種精神,但這是在受到外國列強侵略的情況下爆發出來的,是在鬥爭中成長、在鬥爭中進步的。
在什麼情況下可以提出“和”,隻有在國家強大的時候。中國曆來是禮儀之邦。儒家思想是“和為上”。《三字經》首句就是“人之初,性本善”。
達爾文曾經說過“人要征服自然”,這句話要從教科書中畫去,因為人是不能征服自然的,人本身就是自然的一部分。
五、課堂觀
課堂教學是主陣地,我主張搞好“第二課堂”,而且與“第一課堂”並重。但從現實來看,還是以“第一課堂”為主。“第一課堂”和“第二課堂”並重,這是對將來而言的,尤其是信息社會到來以後,“第二課堂”會變得越來越重要。
六、特色觀
基礎教育是普通教育,是打基礎的。搞太多的特色我很不讚成。據統計,全國一共有658種特色學校品牌,真是不可思議,對此我不讚成。
(雷玲
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