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
聲德育是未來教育的最大難題我在多種場合談到德育問題,認為德育是未來教育的最大難題。
現在,道德的分量在人們心目中越來越輕。社會的現實是:分數高於一切,分數是選拔人才的唯一標準!我覺得問題不在學生,也不在環境,而是在教育者自身。
多年來,我們的德育工作效果不明顯,主要原因是德育工作者的觀念保守。一般來說,人們對道德內涵的理解太狹隘,而且充滿功利主義思想,忽視了有深厚積澱的人文精神基礎;方法簡單,形式主義與浮躁現象充斥,滿足於短期效益,如此等等。因此,學校應把德育工作建立在人文精神的沃土上。
人文精神是培養優良道德的沃土。離開人文精神,孤立地去抓德育,猶如無根之木、無源之水。按古代的解釋,人文是指“禮樂教化”。《北齊書?文苑傳序》說,“聖達之言:化成天下,人文也。”我認為,可以把人的文化品位、審美情趣、心理素質、人生態度、道德修養、愛國情懷、精神世界、價值觀、人生觀等都包括進去。人文精神是長期形成的文化傳統,有民族特色、國家特色,甚至有地方特色:它反映在曆史上無數的英雄人物、仁人誌士身上。他們平凡而偉大的感人事跡,在曆史上散發出無窮的魅力。他們生前的一些名言警句也已成為後世人們傳誦的格言,如“己所不欲,勿施於人”、“富貴不能淫、貧賤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等等。
總之,人文精神的內涵是綜合的,很實在、很具體,是一種巨大的、無所不在的、潛移默化的力量。
過去,我們曾經對思想政治工作總結過幾句話,就是“曉之以理,動之以情,示之以範,導之以行,持之以恒”。現在網絡時代,“紅黃藍白黑”各種信息很多,各種活生生的榜樣在影響著學生。光靠說教和灌輸這樣“關起門”來教育學生的方式和手段就未免與時代脫節,與社會脫離,太蒼白無力了。
我認為,我們要認識到環境對人成長的重要性,所以教育工作要打破學校圍牆。我們如果一時無力改變社會大環境,可以從一個人、一個家庭、一個學校、一個社區入手,先營造一個優良的環境,如同進行農業生產一樣,我們無力改變大自然,但可以建造一個塑料和玻璃暖棚,使“小氣候起大作用”。我主張“教育社會化,社會教育化”,就是借用農業的“薄膜技術與薄膜理論”,主張大力發展社區教育,建立學習化社區。
(金正揚
整理)自
白呂型偉教育思想點滴錄一、質量觀
有外國朋友問我:“中國的教育怎麼了?”我說,中國的教育隻在做一件事情,那就是抓升學率。升學率對基礎教育是一件壓死人的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