呂型偉:教育的活化石(3)(1 / 2)

創新精神的培養最關鍵

記者:聽說您從小就很會“玩”,就是現在也很能和孩子們玩到一起,而且您非常重視讓孩子們在玩的過程中動腦筋,也就是培養他們的創新精神。對這個問題您是如何思考的?

呂型偉:21世紀的教育非常重要的一點,就是如何充分開發每一個人的聰明才智,培養創造性思維與創新精神、創新能力。人的創造性隻能培養,不能靠灌輸。就像種子一樣,需要一定的環境,包括土壤、氣候、科學的灌溉和施肥。教育工作者就要善於創造一種適合培養孩子們創造性的環境。

中國的傳統教育熱衷於讓學生進行原有知識的重複與積累,過多強調對正確答案的掌握,忽視孩子們獨立思考的能力。其實培養學生的創造性,不用儀器和設備,任何場合都可以,因為它無處不在:對天經地義的事情提出懷疑,對已經有結論的東西提出質疑,對沒有的東西要發現,從無到有,從不完善到完善,這才叫學無止境。

我特別喜歡孩子,所以我家附近的小孩子經常有事就會找我這個爺爺來幫忙。有一次,鄰居家的一個小男孩跑到我家來,告訴我說:“爺爺,我想把兔子放到你家陽台上養。因為我奶奶怕臭不讓我養。”我說:“好啊,爺爺不反對。不過爺爺要經常出差的,兔子餓死怎麼辦?”他想了想說:“我發明一個自動喂兔子的機器吧,把兔子養在一個紙箱裏,上麵放個板子,要有一個坡度,上麵吊個籃子,這樣兔子吃完一棵菜,上麵就滑下來一棵,兔子就餓不著了。”我說:“這個辦法好,但是爺爺出差時間長了,青菜會幹掉的,怎麼辦?”他歪著腦袋想了半天,答不上來,就說回家好好想想,想好了再來找我。我答應他,“隻要想出解決的辦法,爺爺就替你養著”。結果過了好幾天他也沒來,後來我碰到他,才知道兔子已經死了。我之所以給孩子提這樣的問題,就是希望他能不斷動腦筋。我們應該鼓勵孩子從小就標新立異、異想天開、別樹一幟,甚至胡思亂想。創造需要奇思妙想,但奇思妙想與胡思亂想常常是孿生兄弟呀。所以與其言必創新,不如紮紮實實地營造培養創造精神的環境。

我經常鼓勵小孩子“搗亂”,我還會和他們一起“搗亂”,他們“搗”不過我,所以到後來,他們都明白,和我這個爺爺玩要動腦筋的,不然會上爺爺的當。

家庭教育對人影響最深刻

記者:您的四個孩子中有兩位是大學教師,一位是小學教師,還有一位是工程師,孫子輩中一個是19歲就從上海交大畢業,還有兩個都是在十六七歲就上大學了,而且各方麵都很優秀。您對家庭教育怎麼看?

呂型偉:孩子從小到大,一生中最早接受的、受影響最深的,還是家庭教育。家教如何衡量?對家長來說,如果孩子能夠在你麵前講悄悄話了,你的教育就成功了一大半。

我這個人特別有兒童緣,孩子們對我都挺信任的。一次,我參加一所學校的活動,休息的時候有一個五年級的小女孩找到我說:“爺爺,我很苦惱,有一件事沒地方說,能不能跟您說說?”我說:“你講好了,爺爺絕對替你保密。”小女孩講了:“我很喜歡班上的一個男孩子,我多次向他表示,他一點反應都沒有,爺爺,您看怎麼辦呀?”我當時聽了很是好笑,五年級學生懂得什麼喜歡不喜歡,完完全全是種懵懂的感覺,所以我不能把它當真。我不能說,你這是早戀,你才五年級,應該好好學習,不應該考慮這事。當然我更不能鼓勵她:你應該繼續向他表示,不達目的決不罷休。當時,我回答了她六個字:“別著急,慢慢來。”孩子想了一下說:“爺爺,我懂了,我太急了。”這個事情也許就在“慢慢來”中淡化了。我很高興孩子對我的信任,這是教育最大的成功。所以信任是教育的關鍵,如果孩子們對家長不敢講自己的心裏話,教育肯定是無效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