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義理啟示】
治理任何事業的重任,堅決不可讓小人擔當。否則,非但不得既濟,反會遭其所害,使大業敗落。六四:有衣袽,終日戒。
《象傳》:“‘終日戒’,有所疑也。”
【解辭釋義】
●(rú)有衣袽(rú)::絲織品。《抱樸子·外篇·疾謬》:“舉足不離綺紈袴之側。”袽:敗絮(破舊的絲綿)。
即絲織華麗的衣裝,裏麵鋪的是破舊絲綿。
●終日戒:一天到晚地在戒備著。
這說明什麼呢? 象征有的人穿著華麗的絲織衣袍,衣冠楚楚,炫示身威,但衣袍裏絮的竟是破舊的絲綿,終日擔心一旦衣裝何處出現漏縫,其濟濟的外表顯露與裏不相一致的原形,可就有失體麵了。所以便終日警戒著。實可謂憂心忡忡,心不得安。
將此擬之於人事,則反映出有些人表麵看上去冠冕堂皇,一副莊嚴正大的樣子,但其內裏卻空空如也,既無才,又無德,就連其自己也終日惶惶,心存戒備,生怕暴露假象,現出低俗、醜劣的模樣。
●有所疑也:不僅其自身終日疑慮,生怕別人識破他的不實,實則人們與其接觸終日,總會看出其言行舉止疑竇叢叢,同樣也會隨疑忌而不願與之往來。
【義理啟示】
做人,一定要誠實,忠實,做真實的自我才是真正的自尊,隻搞表麵學問,而不充實內裏的修養,是毫無意義的。
本爻辭就是提示人們:要做個真實的人。要表裏既濟,做人才有價值。九五:東鄰殺牛,不如西鄰之禴祭,實受其福。
《象傳》:“‘實受其福’,吉大來也。”
【解辭釋義】
●禴(yuè)祭:“禴”是古代祭祀的名稱之一。祭祀有盛祭和禴祭的分別:盛指規模盛大,祭物盛貴。殺牛以做祭祀,即謂之“盛祭”。“禴祭”則指的是以普通的糧食作物及海物做祭品。(與盛相比,可謂之薄。)
●東鄰殺牛,不如西鄰之禴祭:這是什麼意思呢?難道盛祭會不如薄祭強嗎?
“東鄰”“西鄰”不是具體指的東鄰西舍,或東方、西方從事祭祀活動的群體。而隻是借以作為指示代詞,相當於祭祀方式的一種代稱,如:有的盛祭,有的禴祭。至於“東”不如“西”,這是《易經》作者對個人所持立場、觀點的表達,即關係到其評論思維的出發點問題。
祭祀,多是為了祈求神祖保佑以致得福。但,對“福”之概念的思考與要求並非認識一致。有的人“殺牛”以盛祭,或為祈求升官、發財,或因已升官、發財,便得意而忘乎所以地用盛祭以顯自身的尊貴與威風。有的人,祭祀的動機在於向神祖誓表自我欲行“正”舉(正當、正道、正義、中正)誌向、意向的決心;一則祈求神祖保佑成功;另則期望神祖監督,如果心誌不誠,甘願受神祖懲罰。而以“誠”為先,無力(也不想)以盛祭討求神祖歡喜。
朋友們可想一想,這“殺牛”之祭,是不是不如禴祭好呢?
簡言之,祭祀不在於盛、薄,而關鍵在於主祭人的誠心。
●實受其福:大家可以再想想,神祖會使哪種人實受其保佑而得福呢?
【義理啟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