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家仙糧--茯苓
茯苓是寄生在鬆樹根部的菌類植物。外皮黑褐色,裏麵白色或粉色。茯苓性平,味甘淡,入心、脾、肝、腎經,有健脾和胃、補腦強身、利水滲濕、安神的功效,被譽為中藥“八珍”之一,古人也把茯苓叫作四時神藥,因為它不分四季,和其他藥物配伍之後,不管寒、溫、風、濕各種疾病,都能發揮其獨特功效。
曆代道家、養生家都對茯苓情深意厚。《神農本草經》記載:“久服安魂養神,不饑延年。”到了魏晉,服食茯苓求長生成了社會風尚,當時的道教醫家陶弘景辭官歸隱後,梁武帝每天賜他茯苓五斤,白蜜二斤,供他服食。可見當時已把茯苓看作了多麼珍貴的延年益壽的神品。到了唐宋時代,這股風氣愈演愈烈,宋代的大文豪蘇東坡就是製作茯苓餅的行家。他在著作《東坡雜記》裏記述了茯苓餅的製作方法和服食的好處。蘇東坡一生坎坷,到六十歲時還能保持很好的記憶力和強健的體魄應該和他常年服食茯苓餅有一定的關係。到了清代,茯苓更是養生的要藥,在慈禧太後養生補益藥中,茯苓是使用頻率最高的一味。她常讓禦膳房做茯苓餅賞賜大臣。茯苓餅越做越精細,成為宮廷名點,後流入民間,成為北京特產,它清香可口,祛病延年。
消水腫,利小便,喝點茯苓茶
我以前有個女學生,有很明顯的晨起水腫的毛病,如果是她上早上的課,很多時候都腫個眼睛,臉也比平時大一圈。上課之前她經常喝杯咖啡,次數多了我就問她:“你不是經常說你胃不好嗎,怎麼還喝咖啡?”她答道:“為了消腫,我喝了咖啡就愛上廁所,臉上的水腫消得就快點。”我讓她以後晚上別喝太多水,也別吃水分多的水果,還告訴她用茯苓這味藥泡水喝,也就是俗稱的茯苓茶,來替代咖啡的作用。
茯苓是利水滲濕要藥,而且性平和,利水而不傷正氣。所以小便不利,水腫等症都可以用它來調理。比較經典的方子是五苓散,很多醫書上都有記載,包括豬苓、澤瀉、白術、茯苓、桂枝。但是作為家常保健此方並不是很適合,因為根據症狀不同,要適量加減成分和分量,一般人不大容易把握,所以如果隻是想有利於排小便和去水腫的話,就可以每天用10克茯苓泡茶喝,每天一劑。不怕麻煩的也可以煎湯喝。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