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個人都有自己的睡眠方式與習慣,有的人喜歡早睡早起,即所謂"百靈鳥"式的人;有的則善於晚睡晚起,即所謂"貓頭鷹"式的人。這兩種不同的睡眠方式各有哪些特點呢?
所謂"百靈鳥"式睡眠的人,每天很早醒來,起床活動,精神飽滿地投入當天的工作,到下午工作效率就慢慢降低,夜暮降臨,即嗬欠不斷,昏昏欲睡,急忙上床就寢,很快便進入夢鄉,這類人一般很少有失眠。所謂"貓頭鷹式"睡眠的人,早晨醒來後,慢悠悠地翻翻身,睡意盎然,戀床難舍,磨蹭很久,勉強起床後,上午的工作效率不高,到了下午精神才慢慢上來了,入夜後勁頭反而最足,工作至深夜毫無倦意,好像有用不完的勁,隻是迫於第二天還有工作,才勉強上床就寢,這類人即使讓他們早上床也是難以入睡的。
美國斯坦福大學醫學院的睡眠研究中心發現這種節律的養成與工作有一定關係。長期從事農業勞動的人多屬於"百靈鳥式",他們的主要工作都在白天,這類人常常天蒙蒙亮就起床活動,太陽落山後即準備就寢了,而從事腦力勞動的人則多是"貓頭鷹式"的,他們常常利用安靜的夜晚來工作。
最近,位於美國芝加哥醫療中心的生物節奏研究室的研究人員指出:周末睡懶覺對絕大多數人來說並非好事,因為這會使人體生物鍾紊亂,睡眠時間順延,使星期天晚上難以入睡,星期一早上昏昏沉沉,而這種紊亂狀態甚至需要數天時間才能恢複正常。
根據人社會分工的不同,可分為早晨型和晚上型兩種生物節律。國外學者研究發現:在職員中,早晨型占28%,腦力勞動者晚上型占多數,體力勞動者中半數人是"無節律"型(非節律型)。而你的睡眠習慣,關係到你第二天的精力和工作狀態,所以你一定要適應自己的睡眠生物節律,也就是養成自己的睡眠習慣。
如果想找出合適的睡眠時間,你不妨進行這樣的試驗:
第一個星期,每天晚上你按平時上床的時間睡覺;第二個星期,每天遲一小時上床;第三個星期,每天早一個小時上床。如果你在上床後半小時內入眠,醒後又覺得精力充足,那一個星期的睡眠時間,就接近你自己睡眠充足的時間了。
既然人類在長期的自然進化過程中,形成了人體與自然界同步的生物節律和生物鍾,而人類要想生存就必須適應這個生物節律,且睡眠是人類生活中不可缺少的內容,因此,你一定要遵守自己的作息規律,即什麼時間該休息就一定不要打破這個規律,這樣才能保證優質睡眠。
你的睡眠習慣,關係到你第二天的精力和工作狀態,所以你一定要適應自己的睡眠生物節律,也就是養成自己的睡眠習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