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0日,各省都督府代表聯合會在漢口英租界繼續開會,公推譚人鳳為臨時議長,議決在臨時政府未成立之前,請黎元洪以大都督的名義執行中央政務。精挑細選是我們的追求,隻挑選大家喜歡的,熱門的書為大家呈現,敬請持續關注,不要忘了收藏本站這當然標誌著獨立各省大致能夠接受的臨時政府成立了,南北之間的談判終於在南京、武漢兩條戰線炮火密集中有了開始的可能。革命黨人攻占了南京,無論如何都可以說取得了一種戰略上的優勢;而袁世凱統帥的北洋軍攻占了漢口,對武昌保持著軍事上的巨大壓力,也可以說挽回了先前清軍的被動局麵。這都為雙方接觸談判提供了外在條件,所以袁世凱決定在保持軍事壓力的同時,開展和平攻勢。12月1日,袁世凱電令馮國璋停止渡江作戰進攻武昌,緊接著提出停戰三天,並通過英國駐漢口領事進行談判。
對於袁世凱的和平攻勢,南方革命黨人沉著應對,他們利用這個短暫的不知何時會中斷的和平間隙,抓緊時間製定和平方略,製定談判原則。11月30日,各省都督府代表聯合會決議同意袁世凱通過英國領事提出的停戰和談要求。但在兩天後(12月2日)的會議上卻作出了兩項非常重要的決定,一是通過《臨時政府組織大綱》,既然是臨時政府了,談判的情形就不一樣了,就不是清廷的下屬了,而隻是袁世凱的對手了。這大約是南方革命黨人急於通過這個大綱的主要目的;二是通過了一項決議,表示如果袁世凱反正,那麼南方獨立各省即臨時政府當公舉袁世凱為臨時大總統。
推舉袁世凱當然可以作多方麵的解讀,第一種解讀當然是帶有挑撥離間的意味,還是革命黨人要將袁世凱從清廷中切割出來的意思,以為清廷本已人才不濟,如果能夠將袁世凱分化出來,或者因此而被滿洲人從清廷中排擠出來,未嚐不可以減輕南方的壓力。這是第一種解讀,不過從當時情形看,朝廷甚至在北京的漢人高官並不相信袁世凱變了,不忠於朝廷了,他們一眼就看穿了這隻是一種離間手段。
第二種解讀是南方革命黨人中的相當一部分人確實認為隻有袁世凱有力量解決時局危機,隻有袁世凱可以使中國重建統一,所以他們相信那時一個公開的國內外共識“非袁莫屬”,因而願意不惜代價爭取袁世凱反正,爭取袁世凱反戈一擊,用最小的代價達到革命推翻帝製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