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方的舉動和整合對於袁世凱來說顯然不是一件好事,他先前似乎以為一對一的談判比較容易化解紛爭,現在看來可能並不是那麼回事。精挑細選是我們的追求,11月21日,袁世凱在答倫敦《泰晤士報》駐京記者問時明確表示,一旦滅除了清政府,恐怕中國就要走上內亂,招致列強幹涉,招致列強瓜分,中國在政治上的最佳選擇還是君憲主義,還是應該以君主立憲去保全中國。袁世凱和南方獨立各省的隔空喊話,其實都是為即將到來的談判製造輿論,爭取談判的優勢地位和討價還價的籌碼。11月24日,南方的伍廷芳、張謇、唐文治、溫宗堯等通過美國駐華使館向監國攝政王載灃聯名電,以為目前的僵局非共和無以化解,非共和無以免生靈之塗炭,君主政體斷難相容於此後之中國,他們希望監國攝政王載灃認清形勢,當斷則斷,若能幡然改悔,共讚共和,國民必能以安富尊榮之禮報皇室。
對於張謇、伍廷芳等人的建議,清廷也沒有什麼好忌諱的了,既然大家願意公開討論皇室的未來,討論大清國的前途,那麼就公開討論吧。而且事實上,除了北京有限的範圍還在忌諱這個議題外,全國到處都在公開談論著這個事情。所以朝廷借勢發力,於11月25日發布詔令,要求張謇迅速來京,與廷臣詳細討論共和政體及政治改革事宜。朝廷顯然希望化被動為主動,爭取更多的話語權。
南方的想法越來越清楚了,袁世凱的思路也就越來越明朗了,他知道要想讓南方屈服就範,僅憑口說已經意義不大,所以他在安頓了後方,安撫了清廷之後發動了對武昌的軍事攻勢,決心用武力迫使南方就範屈服。就在江浙聯軍向南京發動攻勢的同時,清軍在湖北在武漢向革命軍發動了猛烈的攻勢,占領了漢陽,並對武昌形成了一種高壓態勢。
清軍的軍事壓製並沒有阻礙南方各省組建政府的步驟,他們經過各方麵的協調之後,還是以大局為重,在向南京發動攻擊的同時,大力援助湖北。11月28日,各省都督府代表聯合會議決,電武昌黎元洪都督,報告赴鄂代表本日啟程;並通電各省都督府、谘議局,報告各省代表赴鄂組織臨時政府。29日,浙江都督湯壽潛致電黎元洪,協舉中央臨時政府各部首長,建議由程德全長內務,章太炎長教育,張謇長財政,詹天佑長交通,黃興長軍政,汪精衛長司法。這個名單雖然沒有來得及正式宣布,更談不上就職,但對後來的政治格局卻有很大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