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你像我一樣,從立夏開始就堅持喝薑茶.那完全可以放心地在三伏天喝黃芪粥.因為,在前兩個月通過薑的發散作用,體內的病邪應該都散得差不多了.舊的不去,新的不來.此時濁氣已去,正有利於培養正氣.正氣一足,外邪自然不易入侵了.
一夏無病三分虛
三伏天是一年中最熱最難過的一個月,可也是防病養生的上佳時機.
現在越來越多的朋友懂得了"冬病夏治"的道理,這幾年在三伏天貼敷穴位頗為流行.每年入伏的時候,各個中醫院擠滿了人,全是貼"三伏貼"的.
除了貼穴位、拔罐等外治法,三伏天養生更需要注意的是適當進補.夏天本來就是生長的季節,人體新陳代謝最為旺盛,營養消耗量很大,需要好好補養.正所謂"春夏養陽",以利於"秋收"和"冬藏".
然而夏天又是特別難調養的季節.天熱,人吃不好,睡不好,容易傷身.三伏天更是暑熱難耐.
中醫認為暑熱最能耗傷人的正氣.氣溫高,人體大量出汗,體內的正氣也隨著汗水往外走.汗就是津液啊,出汗太多就會造成氣津兩虛.伏天雨水也多,濕氣影響脾胃運化,導致脾氣虛,消化功能減弱.此外,夏季心火旺又會克肺.所以說,一夏無病三分虛.就是這個道理.
虛者補之,要匡扶人體的正氣,就一定要在三伏天進補.
黃芪補氣數第一
論補氣良藥,黃芪當屬第一.中氣不足的人,身體比較虛弱,一動就出汗,肺活量比較小,甚至內髒下垂,最適宜用黃芪進補.黃芪又稱小人參,它的作用與人參相似,都是補氣的.但人參是大補元氣,作用十分迅猛,一般的人不可輕易使用.而黃芪是補中氣,相對溫和,效果卻不遜色,而且比人參固表的作用更強,所以成為最常用的補氣藥.
中醫講黃芪性溫,味甘,入脾、肺二經,因此它提升脾肺之氣的功效是最強的.脾肺之氣增強,就是增強人體的運化功能,因此黃芪可以強健三焦、補益五髒,可以解脾濕、升肺氣、強心、益腎氣、補肝虛.
黃芪有擴張血管的作用,又能降血壓,老年人吃黃芪,可以防治中風和高血壓.年輕人吃黃芪,可以增強抵抗力,預防感冒.
黃芪還有利尿消腫和托毒生肌的作用,不僅適合腎炎、水腫病人做食療,對於虛胖的人,還有減肥的作用.
皮膚長瘡或有潰瘍的人,吃黃芪能使膿毒排出,促進傷口愈合.
金代著名的醫家張元素,對黃芪的藥效總結得最好.他說,黃芪甘溫純陽,其用有五:補諸虛不足,一也;益元氣,二也;壯脾胃,三也;去肌熱,四也;排膿止痛,活血生血,內托陰疽,為瘡家聖藥,五也.
黃芪有如此強大的功效,所以中醫治療慢性病,如高血壓、糖尿病、慢性腎炎等,以及對於大病初愈的調養、促進手術後傷口的愈合,都會用到黃芪.
伏天宜喝黃芪粥
吃黃芪,宜用清淡之方.最簡便的辦法,就是喝黃芪粥.
黃芪粥,古已有之.在蘇軾的詩中,就曾提到過他在大病初愈時喝黃芪粥的事情.那年他三十九歲,謫居密州.當時"齋居臥病禁煙前,辜負名花已一年",故用"黃耆煮粥薦春盤".這是用黃芪粥來補養病後虛弱的身體.
白居易也有一首《齋居》詩寫道:"香火多相對,葷腥久不嚐.黃耆數匙粥,赤箭一甌湯."
詩中的黃耆就是黃芪,而赤箭是指中藥天麻.黃芪、天麻之類在今人看來純為藥材,而在古人看來卻可列入日常食譜.從白居易到蘇軾,自唐至宋,文人們的餐桌上竟少不了這一道黃芪粥,病後喝,吃素時也喝.古代儒醫不分,樂天、東坡之輩想必也深諳藥食同源之理吧.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