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年“5.12地震”發生後,絕大部分北川中學學生被集中安置在綿陽市九州體育館等地。為了疏導他們情緒,心理學家采用讓孩子寫日記的方式對他們進行心理撫慰性治療。心理學家說:“地震時的片段性回憶,現在想說的話,對親人的擔心等等,什麼都可以寫,我們希望這些孩子們能隨心所欲地書寫。”
顯然,寫作也是一種心理宣泄的方法,這是一種對於創傷性事件之後的對象進行早期幹預較為有效的方式。人有了煩悶,需要宣泄,較好的宣泄方式是寫作。通過寫詩、寫信、寫日記等形式發泄自己的不滿,紀錄自己的心情,訴說自己的快樂和悲傷。這樣做有助於人的情緒的宣泄和釋放,並且幫助他們去承認和接受自己的情緒,而不是壓抑和回避。
有一位62歲的退休教師,1988年就被醫生診斷患上了癌症。聽從醫生的建議,這位退休教師采用了書寫療法。她說,“被診斷為患上了癌症是令人痛苦的,但當我向詩人葛裏安·克拉克學習寫作後,好像心中的大壩決口了……寫作,是如此放鬆的一種方式。我曾失去了8歲的兒子,他也死於類似的癌症,這是第一次,我可以開始寫這件事情。”
這位退休教師在醫院中治療時表示,如果有人對寫作感興趣,她願意和他們一起練習。因為“將事情記下來有助於自我放鬆,將我從疼痛和恐懼中拉出來。我的癌症還沒有被治好,但是我把我的害怕寫出來,這樣我就能夠麵對殘酷的事實。”這位老退休教師現在每天都淹沒在寫作當中。
的確,寫作療法是一種為像這位老退休教師一樣遭受到重大打擊的人提供了找回自信、恢複元氣的方法,讓他們能從容地對待生活中的不幸。寫作,因為具有宣泄和調整情緒的功效,一直被當作一種很好的減壓方式,所以國外有很多的工作坊就是專門培訓那些需要減壓的人如何寫作的。
在1994年,英國布裏斯托爾大學的一位醫師在《外科醫生》雜誌上發表了一篇文章,闡述了閱讀和書寫詩歌對健康的潛在好處。文章發表後,有很多人包括公眾和健康專家給他寫信,支持將詩歌用於健康護理。那些寫信的醫師、健康顧問、護士、心理學家們說,他們已經發現閱讀或書寫詩歌對克服焦慮、沮喪、傷後緊張有許多幫助。
寫作的過程就是一個自我傾訴情感、宣泄心中鬱悶的過程。它可以把積聚在心裏的苦怒憂思酣暢淋漓地宣泄出來,而不必有任何顧忌。一頁紙是一個絕妙的框架,寫作可以為我們心靈最深處的想法及感覺提供一個安全的空間。在這片天地裏,我們可以記錄我們的所思、所想、所感,尤其是那些我們可能十分害怕或不太確定可以和別人分享的東西。其次,寫作也是一種非常安全的傾訴方法,不會造成對任何人的傷害。另外,我們在寫作時,很多時候都是解剖自己,分析自己……人正確地分析、認識、評價自我,才能有效地更新、改造自我,成熟自我。
美國一位心理學博士曾進行過一項獨特的研究。他讓誌願者連續一星期寫日記,記下自我情緒受影響的重要事情。結果發現,這些人在寫過日記之後的兩個月內,去醫院的次數減少了一半。顯然,是寫日記增強了他們免疫係統的功能。這些人也說,他們把心事寫下來後,心裏馬上覺得舒服多了。在另一項研究中,這位心理學博士發現,接受調查的人在講出了心中的煩惱之後,他們的血壓就明顯降低了。因此,他相信,常寫日記也有降低血壓的作用。他認為:養成寫日記的習慣,會讓我們擁有一個抵抗疾病的軍火庫,因為寫日記可以把壓力發泄掉,進而加強我們的免疫係統,改善健康。
如果我們決定開始寫作了,就應該找一個安靜的地方,每天寫上20分鍾。我們可以寫下“憤怒”的話,先想想那些和自己關係緊張和讓自己生氣的人,或讓自己煩惱的事,寫下自己想對他們所說的話,讓以前沒有顯露的感受傾瀉出來。然後把寫的東西放到一邊,隔1天後再重讀以“過濾”自己曾經表達的情感。這會給我們的負麵情感一個安全的出口,分散自己的怒氣。當我們把煩惱寫下來之後,心情便會漸漸趨於平衡,壓力得以舒解,身心也就輕鬆了。
我們在寫作時也可以用第三人稱來寫,這樣除了一般的寫作所具有的宣泄和調節情緒功能之外,還同時兼有了主客觀的特點。主觀上還是自己獨特的感覺與經曆,客觀上又是以旁觀者“他”的角度,自然可以看得更清楚,這樣會使我們有機會將自身從問題情緒或壓力情景中分離出來,甚至讓我們與自身保持一定距離,而這段距離常常可以幫助我們找到解決問題的新方法。
寫作是心理長跑,是精神長跑,是一種既文明又新潮的宣泄方式,是一種最容易實行的、有益心理健康的鍛煉方式。它可引導我們不斷地進行自我反思、自我認識、自我調適、自我提高,從而保證身心健康。
心情鬱悶上網發泄
網絡是個虛擬的世界,也是一個釋放、宣泄、訴說的最好場所。這裏沒有麵具,這裏不需要掩飾,想說什麼我們就可以說什麼,想怎麼說我們就可以怎麼說。
生活在如今這個快節奏、壓力大的21世紀,每一天都要麵對各種複雜的人際關係和難以解決的問題。這些都容易使人產生心情鬱悶,帶來精神上的困惑,這時就需要向人傾訴。但在生活中可以相互敞開心扉的人的確不多,有的人幾乎無法找到可以傾訴對象。就是夫妻之間很多痛苦和困惑也不便讓對方知曉,甚至不願訴說。可是鬱悶需要釋放,煩惱需要宣泄,痛苦需要訴說。怎麼辦呢?
在這一個聲色犬馬的張揚時代,網絡應運而生,網絡的虛擬架構起強大傾訴平台。網絡可以說就是一個釋放、宣泄、訴說的最好場所。在這裏,人與人之間可以大膽的袒露心底的秘密,在這裏誰也不會對誰心存芥蒂,心有餘悸,也不怕遭遇麵對麵地訴說和訴說之後的尷尬。如果我們正處在煩悶中,那麼不妨試試上網傾述,發泄一通,把壞心情通通拋掉。
青青是一家公司的職員,擁有許多素未謀麵的網友,她無論有什麼煩惱事情從不忌諱向他們提及,而且,她每次總能或多或少地收集到一些客觀的意見,有時他們的觀點甚至是一針見血。然而青青說自己永遠不可能也不願意與這些網友見麵。在她心中,他們是熟悉的陌生人。
與這些網友結識,緣於有一段時間她因為工作出了問題而心情低落。那時她特別想找人說話,可她不知道該找誰傾訴,她不願給朋友添麻煩。於是便百無聊賴地在網絡聊天室上亂逛,有陌生人撞上槍口了就宣泄一番,反正大家誰也不認識誰。然而也是機緣,她竟在陌生網友中百裏挑一地找到了一位的心理醫生,並很快在那位醫生的開導下,走出了抑鬱情緒。
每個人都有傾訴的欲望,可能因為陌生,因為虛幻,因為距離,越來越多的人選擇傾訴的對象不再是身邊的朋友,而是網絡中不近不遠的朋友。偶爾心情不好的時候,或者不知道如何向身邊的人開口的時候,便習慣於與網上的好友傾訴。現實中,人有太多的麵具,需要太多的掩飾。而網絡是個虛擬的世界,這裏沒有麵具,這裏不需要掩飾,想說什麼我們就可以說什麼,想怎麼說我們就可以怎麼說。
在網絡裏,我們不喜歡的人盡可以不理;在網絡裏,我們喜歡過的也可以隨時不再喜歡。我們沒有責任,不需要負任何責任。網絡的魅力有很多,也許,這是網絡聊天的最大的魅力。網上的雙方,其實隻是一個符號,語言的符號,遠隔天涯,互不相識,兩個符號之間,有什麼需要顧忌的呢?於是,多了幾分放鬆,也多了幾分隨便,甚至有時多了幾分赤裸裸。性對於很多人來說可能永遠是個很有吸引力的話題。在虛擬的網絡世界裏,性,可能永遠是熱門的話題。這裏談性無罪,這裏談性,是一種永遠的放鬆。
鬱悶吧,可能是中國最鬱悶的網站,它的最大特點就是“自曝糗事”、宣泄鬱疾。我們隻要快速注冊一個網名,就可以在“鬱悶吧”上發布自己的鬱悶了。當用戶發布一條鬱悶帖子後,其他網民可以跟帖、討論,幫你尋求解決的辦法。另外,網絡管理員還會根據我們發布的內容判定鬱悶程度,鬱悶的等級越高,標識的“悶”字就越多,吸引的網民也越多。大家七嘴八舌,議論紛紛,發帖人也許很快就能放鬆釋然,脫離苦海了。
網絡聊天不獨是交流的方式,很多的時候它的功能是宣泄。人在生活中常常很累,經常有這樣那樣的悲苦與憂傷,要是沒地方傾訴,就上網發泄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