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課 製度課--有規矩才成方圓 第四章 害群之馬必須嚴懲(1 / 1)

第七課 製度課--有規矩才成方圓 第四章 害群之馬必須嚴懲

美國斯坦福大學心理學家詹巴鬥曾進行過一項有趣的試驗:把兩輛一模一樣的汽車分別停放在兩個不同的街區。其中一輛原封不動地停放在帕羅阿爾托的中產階級社區;而另一輛則摘掉車牌、打開頂棚,停放在相對雜亂的布朗克斯街區。結果怎樣呢?

停在中產階級社區的那一輛,過了一個星期還完好無損;而打開頂棚的那一輛,不到一天就被偷走了。

後來,詹巴鬥把完好無損的那輛汽車敲碎一塊玻璃,結果僅僅幾小時這輛車就不見了。

以這項試驗為基礎,美國政治學家威爾遜和犯罪學家凱林提出了一個"破窗理論"。他們認為:如果有人打壞了一棟建築上的一塊玻璃,又沒有及時修複,別人就可能受到某些暗示性的縱容,去打碎更多的玻璃。久而久之,這些窗戶就給人造成一種無序的感覺,在這種麻木不仁的氛圍中,犯罪就會滋生、蔓延。

"破窗理論"在社會治安綜合治理以及反腐敗中的作用是顯而易見的,在企業管理中也有著重要的借鑒意義。它給管理者帶來的啟示就是:要如何處理第一個破壞製度的人。

一些管理者大概會說:那要看是什麼事情了,大的錯誤當然不能姑息,但是一些無傷大雅的小錯誤,就用不著小題大做了吧,為芝麻小事興師動眾,實在多此一舉。殊不知,這種觀點是最要不得的。

和一幢摩天大樓相比,火柴小得微不足道,但是要毀掉一幢摩天大樓,一根火柴就足夠了。還有國外那句著名諺語"一個馬掌釘毀了一個國家",都告訴我們:很多事情看著小,作用卻一點都不小。所以,管理者對待隨時可能發生的一些"小奸小惡"的態度,特別是對於觸犯企業核心價值觀念的一些"小奸小惡",小題大做的處理是非常必要的。

這是發生在一家以極少開除員工著稱的美國公司裏的故事。一天,熟練車間工人傑瑞在切割台上工作了一會兒之後,為了加快進度,趕在午休之前把工作量完成三分之二,就把切割刀前的防護擋板卸下放在一旁,因為沒有了防護擋板,收取加工零件就會更快捷。

大約過了一個多小時,傑瑞的舉動被走進車間巡視的主管逮了個正著。主管頓時雷霆大發,不但要傑瑞馬上將防護板裝上,還站在那裏憤怒地大聲訓斥了半天,並聲稱要作廢傑瑞一整天的工作量。事到此時,傑瑞以為結束了,沒想到,第二天一上班,有人通知傑瑞去見老板。在那間傑瑞受過好多次鼓勵和表彰的總裁辦公室裏,傑瑞聽到了要將他辭退的處罰通知。

總裁說:"身為老員工,你應該比任何人都明白安全對公司意味著什麼。你今天少完成幾個零件,少實現的利潤公司可以換個人換個時間把它們補起來,可你一旦發生事故失去健康乃至生命,那是公司永遠都補償不起的......

離開公司那天,傑瑞流淚了,工作了幾年時間,傑瑞有過風光,也有過不盡如人意的地方,但公司從沒有人對他說不行。可這一次不同,傑瑞知道,他這次碰到的是公司靈魂的東西。

這家公司本來以從不輕易開除員工著稱,現在卻因為這麼一件"小事"就開除了一個熟練技工,卻沒有人認為他們的做法是小題大做,包括當事人自己,因為他"打碎了建築物上的第一塊玻璃"。

千裏長堤,潰於蟻穴。再嚴明的法紀,也經不住人們一次又一次的違反和破壞。為了維護製度,管理者必須及時處理第一個以身試法的人,而且還要從嚴處理,這叫殺雞儆猴。

管理者要通過殺雞儆猴的方式確立製度的權威,必須有兩個前提:一是"雞"的選擇。懲罰下屬是需要看情況的,因為下屬犯錯誤的原因也各有不同。如果一個員工因為入行沒多久不熟悉工作流程而犯錯誤,或者因為一時疏忽犯下錯誤,並非可以為之,這叫不知道或者不小心,是所有企業都無法避免的。管理者懲罰這樣的人,相當於否定了員工為了學習而付出的努力,很有可能使員工離心,得不償失。真正應該選擇重罰的,應該是那種明知道製度如何,行為上卻在違反製度的人,他們才是真正打碎玻璃的人,也是即將帶來惡劣影響的人,隻有重罰這樣的人,才能起到管理者希望看到的效果。

第二個前提是準確的時機。並不是所有時候管理者都需要殺雞儆猴的。當公司裏所有員工士氣正旺,幹勁十足的時候,管理者忽然心血來潮捕風捉影地找了一個員工的麻煩,其他員工的積極性就很容易被挫傷。隻有當軍心渙散,所有人都沒有前進動力的時候,管理者才需要刻意製造一點緊張的氣氛,而殺雞儆猴,無疑是很不錯的方式,既可以打擊出頭之鳥,維護製度,又能讓員工感受到壓力,從而產生新的幹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