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課 製度課--有規矩才成方圓 第三章 管理者不能超越製度權威
管理的有效性來自製度,製度與規則能使管理有效,但必須得到管理者堅決執行的保障。而管理不能有效的主要原因,其實就在高層。管理者既是規則的製定者,也最有機會扮演規則破壞者的角色。事實上,幾乎所有的規則都是被管理者首先破壞的。所以,製度的設計與遵守是促使管理有效的根本前提,是管理者本身不能破壞規則,古人說的天子犯法與庶民同罪,就是這個道理。
機構裏的規章製度不能經常變動。人人都應該清楚,如他們努力工作,多少年後便可以達到職位。這樣才好讓大家遵守所製定的有關規定。
稍有一點違背原則,人們就會看得到,別以為可以瞞住大家。不可把重要的事當成兒戲。權力是管理者表現自己管理手段的體現,但它不代表一切。無數事實證明,過分保護和依賴權力就會存在私人欲望,就會產生濫用權力的現象,這是對權力價值的破壞。
管理者信賴墨守成規的現象在管人上體現為以下幾點:
第一,以命令壓製下屬。
命令是讓下屬執行的措施,個別管理者往往習慣以權壓人:"這是業務命令,你就按照我說的做,不然,我就把你開除。"像這種不顧下屬立場,強製的命令方式,隻會徒然增加下屬反抗心理,隻能收到相反的效果。
有些企業管理者,當下屬不按己意行事時,往往不願花點時間與下屬商談一下,而是馬上搬出權力這張王牌,代以操縱下屬。即使管理者不是用強硬的態度,但此時行為即明白表示,管理者不相信下屬的能力。
第二,在思想上漠視下屬。
每個下屬都是有思想和自尊的,否則這個人就是沒有個性。利用好下屬的個性,使他在工作上做出成績是高明之舉。管理者千萬不要盛氣淩人,目空一切,應該尊重下屬的意見,合理地發布命令。即使多不可靠、多麼無能的下屬,一旦把工作交付給他,就不可輕視他的能力。對其努力的行動應盡量給予幫助,要耐心地指導他們,給予他們意見和忠告。
第三,超權指揮。
要想管理有條不紊,就要做到有層次。現代管理有著明顯的層次分別,公司中有決策層、管理層、執行層,各層次都有與之職責相對應的權力:決策層負責企業的經營戰略、規劃和生產任務的布置;管理層負責計劃管理和組織生產;執行層負責具體的執行操作。如果企業經理不能正確對待管理中存在的客觀事實,便會在管理中不可避免地發生這樣或那樣的問題。
傳統的管理者大多用高壓的方式領導和管理下屬,認為當領導的就要對下屬吆五喝六,指揮周圍的人,否則做領導就失去了威信。隨著時代的進步,這種高壓式的管理方式已經漸漸被淘汰了。下屬不再是企業管理用來賺錢的工具,現代管理在下屬管理更注重加入一些人性的東西。
要想管理好下屬,就要有一個好的製度,這是毫無疑問的道理。製定製度並不難,關鍵是在於執行,聯想集團的柳傳誌、楊元慶遲到了也要罰站,因為這是公司的製度,任何人都沒有例外。管理者決不能因為手中有權就輕視自己製定的製度,或利用權力更改製度或者超越製度。
中國曆史上的曆代開國皇帝大都把重要的製度刻在石碑上,以警醒世人,宋太祖就曾在大殿上立有這樣的石碑:"此殿不得以南人為相。"明太祖則在宮門立有鐵碑,上書:"內臣不得幹預政事,預者斬。"按理說,有開國皇帝立下的石碑製度,後來的繼位者隻有嚴格遵循的份兒,這樣的製度應當是能靠得住的。可實際情況並非如此,就宋朝的情況看,南人為相不止一位,政聲較好的也不都是北人。或許可以說宋太祖這個製度本身就有極大的缺陷,為後來的掌權者所廢是情理中事,但明太祖的"後宮內臣不得幹預政事"則是對皇家政治得失的總結,這項製度應該說是抓住了封建王朝滅亡的重要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