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代醫學研究證實,經常食用鮮棗的人很少患膽結石。這是由於鮮棗中維生素C作用的結果,它會使體內多餘的膽固醇轉變為膽汁酸。膽固醇少了,結石形成的概率也就隨之減少了。
大棗中所含的鈣、鐵及維生素,對老年人更年期所導致的骨質疏鬆、女性貧血也有很好的食療功效。女性朋友可以將大棗用水煮來飲用,此法對於經血過多而引起貧血的女性可起到改善麵色蒼白和手腳冰冷的補益功效。
此外,大棗中含有的環磷酸腺苷是人體能量代謝的必需物質,環磷酸腺苷有擴張血管的作用,它可有效改善心肌的營養狀況,起到增強心肌收縮力,有利於心髒的正常活動。環磷酸腺苷與維生素C相結合,能促進皮膚細胞代謝,防止色素沉著,使皮膚白皙紅潤,具有良好的美顏養膚的作用。
養生小提示:
一次吃棗不要太多,因為大棗味甘能助濕壅氣,吃多了容易出現腹部脹滿,凡痰濁壅盛、腹部脹滿等病症,所以要慎食。大棗生吃時,棗皮會滯留在腸道中不易被排出,因此吃棗時應吐棗皮。此外,腐爛的大棗在微生物的作用下會產生果酸和甲醇,當人們吃了爛棗之後,可能會出現頭暈、視力障礙等中毒反應,重者可危及生命。
20.暑天幾塊瓜,藥劑不用抓
西瓜性寒、味甘,入心、胃、膀胱經,具有清熱解暑、止渴利尿之功,主治暑熱傷津、心煩口渴、小便不利、口瘡。
這裏所說的“瓜”指的是西瓜。西瓜為夏季消暑解渴的佳品,不僅含有大量的水分,營養也很豐富,含有蛋白質、糖、鈣、磷、鐵和多種維生素,還含有人體必需的氨基酸。夏天高溫,汗出很多,進食減少,食用西瓜,既可補充水分、消暑解渴,又能供給營養、維持生理功能,有助於防止暑天生病。
中醫認為,西瓜性寒、味甘,入心、胃、膀胱經,具有清熱解暑、止渴利尿之功,主治暑熱傷津、心煩口渴、小便不利、口瘡。關於西瓜的藥用價值,我國醫書中早有記載。《日用本草》中稱西瓜“味甘、寒,無毒。清暑熱,解煩渴,寬中下氣,利小水,治血痢”。《滇南本草》說,西瓜“治一切熱證,痰湧氣滯”。
現在醫學已證明,西瓜還有許多新的藥用價值。夏天中暑,出現發熱、口渴、尿少等症;或患其他急性熱病,出現高熱、多汗、大渴、煩躁、尿痛等症,都宜用西瓜作輔助治療。既可生吃瓜瓤,也可取瓜汁飲用,還可用西瓜皮煎水服用。如果其他季節患急性熱病,用幹燥的西瓜皮煎服也有療效。
對於高血壓病人,食用西瓜也有好處,如用西瓜子則有降壓作用。取西瓜子仁9~15克煎湯內服,或者生吃,或者炒熟嚼食,也有一定的輔助治療效果。
此外,西瓜還是美容佳品。用西瓜汁洗麵,會使黝黑的皮膚轉白;西瓜皮切成薄片,貼於麵部有斑處,可以去斑;用瓜皮輕輕按摩臉部肌膚還有舒緩鎮靜補水的功效。
看來,“暑天幾塊瓜,藥劑不用抓”的確具有非凡的功效。
養生小提示:
西瓜屬生冷之物,吃多了會傷脾胃,尤其是體虛胃寒、大便滑泄者。患胃炎或潰瘍病的病人會因西瓜性味甘寒而刺激胃,引起胃過度收縮而導致胃痛、腹脹和腹瀉等不適。糖尿病人也不宜多吃西瓜。糖尿病人會引起血糖升高,加重胰腺負擔,對此病康複十分不利。另外,風寒或風熱感冒初期的病人會因西瓜清熱解煩的功能而引邪入裏,使感冒加重或遷延。
21.常吃花生能養生,吃了花生不想葷
花生味甘性平,具有健脾開胃、潤肺利水、滋養調氣之功效,適用於燥咳痰喘、脾胃失調、營養不良、乳汁缺乏、貧血、便秘等病症。
花生是花落以後,花莖鑽入泥土中育果,故人稱“落花生”,因有滋身益壽作用,又被稱做“長壽果”。民諺有“常吃花生能養生,吃了花生不想葷”之諺,足見花生的營養價值。
花生和大豆一樣營養豐富,是一種高蛋白油料作物,有“素中之葷”的美譽。其蛋白質含量可高達30%左右,其營養價值並不低於一般肉類,且易於被人體吸收利用。花生仁中含有人體必需的8種氨基酸,且比例適宜。還含有豐富的脂肪、卵磷脂、維生素、鈣、磷、鋅、脂肪及微量元素等多種營養成分。經常食用花生確能起到滋補益壽作用。
中醫認為,花生味甘性平,具有健脾開胃、潤肺利水、滋養調氣之功效,適用於燥咳痰喘、脾胃失調、營養不良、乳汁缺乏、貧血、便秘等病症。《本草綱目拾遺》說:“花生有悅脾和胃、潤肺化痰、滋養調氣等功效。”《藥性考》雲:“花生生研用下痰,炒熟用開胃醒脾、滑腸,幹咳者餐之,滋燥潤火。”
據現代醫學研究和臨床應用,認為花生還有降壓、止血和降低膽固醇的作用。如用醋浸泡花生仁7天以上,每晚服7~10粒,連服7天為一療程,可使一般高血壓患者血壓降至正常。將花生殼洗淨,用以泡水代茶飲,對血壓和血脂不正常者也有一定療效。
雖說花生營養豐富,但若貯藏不當,很容易受到黴菌汙染而產生大量的黃曲黴素。黃曲黴毒素是一種很強的致癌物質,它會誘發肝癌、食管癌和胃癌。因此,對已黴變的花生米,不應再吃。
養生小提示:
一般來說,火旺盛中及老年人應少食油炸花生。因為花生脂肪含量頗高,油炸之後會使花生的屬性變為燥熱,如果過量進食,或本身體質屬虛火旺盛,就會出現熱氣等症狀。老年人脾胃原本比較虛弱,食用油炸花生更易影響脾胃的運動功能。
22.人可三日無餐,不可一日無水
一般來說,一個人每天平均攝取2.5升水是比較合適的。
“人可三日無餐,不可一日無水。”這句話形象地反映了水對生命的重要性。
水是“宇宙血液”、生命之源、健康之本,水為百藥之首。它與人的生命和健康息息相關。中國曆來推崇:“水者天地之包幕,上行之始焉,萬物之所由生,元氣之津液也”。《易經》認為“大一生水”,即“天生一,一生水,水生萬物”;“大一藏於水”,即天地宇宙間的物質、能量和信息均可儲藏在水中。
明代李時珍在《本草綱目》中,推陳出新,立“水部”為百藥之首,提出了“水療”的革命性概念。他說:“水為萬物之源,土為萬物之母。飲資於水,食資於土,飲食者,人之命脈也,而營衛賴之。故曰,水去則營竭,穀去則衛亡。”在這裏,他把“飲”置於“食”之首,把“水”置於“穀”之先。可見他對水的重視。
我們的身體在缺水時會使全身血容量減少、心髒灌注壓下降、心肌缺血、心排血量降低,因而容易造成心肌損害,嚴重的可導致心肌梗死。此外,體內缺水時,汗液和尿液會相對減少,這樣就會影響體內代謝物質的排泄,造成有害物質在體內蓄積,使人體出現慢性中毒。這種慢性中毒的危害相當大,它可損害多個器官,多種組織,加速人體衰老。
對於水的攝取就應像攝取食物那樣,每天要保證充足的量。一般來說,一個人每天平均攝取2.5升水是比較合適的。我們在飲水時,少量多次喝水比較好,清晨起床時最好飲用一杯白開水。在出汗較多、運動或洗澡後也要注意及時補充水分。
此外,多吃蔬菜和水果也是補充水分的好方法,這樣既補充了水分,又提供了必要的礦物質和其他營養素,可謂一舉多得。一般來說,蔬菜的含水量在95%左右,水果含水量約為90%左右。食用500克水果或蔬菜,相當於喝了400多毫升的水。
養生小提示:
口幹是身體發出的需水信號,我們常常在此時才喝水。其實這種想法是錯誤的。此時身體已經是處於比較嚴重的缺水狀態了,我們應養成主動喝水的習慣。
23.常吃一點醋,不用去藥鋪
一般說來,成人每天食用20~40克的醋就能夠滿足身體的需要,最多不超過100克。
在我國山西,流傳著“常吃一點醋,不用去藥鋪”的民諺。看來醋不僅能調和菜肴滋味,增加鮮香,在防病治病方麵有著一定的作用。
中醫裏說,酸入肝,肝主血。許多婦科病由肝經不舒引起,醋味酸,專入肝經,能增強藥物疏肝止痛作用,並能活血化淤、疏肝解鬱、散淤止痛。《黃帝內經》中就記載水腫病人忌鹽時,可以用醋代替。李時珍在《本草綱目》裏記載了醋的藥用功效:“大抵醋治諸瘡腫積塊,心腹疼痛,痰水血病,殺魚肉菜及諸蟲毒氣,無非取酸收之意,而又有散淤解毒之功。”這與現代醫學證明醋能防治動脈硬化的觀點不謀而合。
現代醫學認為,引起動脈硬化的原因,主要是來自於體內矽酸過多,造成矽酸硬化所致,食醋可以有效防止動脈硬化。而動脈硬化、腦溢血病人幾乎都患有高血壓,如果經常吃點醋,就會降低血壓,進而預防罹患動脈硬化、腦溢血等疾病。
醋還能溶解植物纖維和動物骨質,燒魚、燉肉、燉排骨時放些醋,能溶解其中的鈣質,讓我們的身體更容易吸收到鈣質。另外,醋能防止食品中腐敗菌的繁殖,而且對病原菌也有殺滅能力。用食醋加適量水,小火慢熬,於每晚睡前燒熏一次,可有效預防流感。
雖說醋的好處很多,但一定要科學吃醋。一般說來,成人每天食用20~40克的醋就能夠滿足身體的需要,最多不超過100克。老弱婦孺及病人則應根據自己的體質情況,適當減少食量。無節製地吃醋是不可取的。
養生小提示:
胃潰瘍和胃酸過多的人不能吃醋。因為醋會加重胃潰瘍的症狀,延遲潰瘍麵得愈合;醋又能刺激消化器官分泌出大量的消化液,會加大胃酸的濃度,導致潰瘍病加重。另外,在服用某些堿性藥物如胃舒平、氧化鎂、達喜等,不宜吃醋,因為醋酸可中和堿性,從而失去功效。
24.朝朝鹽水,晚晚蜜湯
白天喝點鹽水,晚上則喝點蜜水,這既是補充人體水分的好方法,又是秋季養生、抗拒衰老的飲食良方。
秋天氣候幹燥,常常使人上火、便秘、消化不良。這時,為了緩解幹燥氣候對於我們人體的傷害,我們必須多喝水。
但是,如果我們光喝白開水,並不能完全抵禦秋燥帶給我們的不適。因為水分進入人體後,很快就會被蒸發或排泄出體外。所以,我國古代醫學家就替我們提供了一條對付秋燥的最佳飲食良方——朝朝鹽水,晚晚蜜湯。白天喝點鹽水,晚上則喝點蜜水,這既是補充人體水分的好方法,又是秋季養生、抗拒衰老的飲食良方,同時還可以防止因秋燥而引起的便秘,可謂一舉數得。
中醫認為,食鹽有清熱、涼血、解毒的功效。據《本草綱目拾遺》記載,鹽能“調和髒腑、消宿物、令人壯健”。因此,清晨起床後空腹喝一杯淡鹽水,有利於降火益腎、保持大便通暢、改善腸胃的消化吸收功能。
《本草綱目》中說,蜂蜜具有清熱、潤燥、補中、解毒、止痛等功效。常用來治療脾胃虛弱、消化不良、肺燥幹咳、腸燥便秘等疾病。現代醫學研究證明,蜂蜜中所含的葡萄糖、果糖以及磷、鈣等物質,能夠調節神經係統功能紊亂,從而起到了增加食欲、促進睡眠的作用。如果我們每天臨睡前用溫開水調服10~20毫升蜂蜜水,不僅可以健脾和胃、補益氣血,還有鎮靜、安神、除煩的作用。
養生小提示:
喝鹽水和蜂蜜的時候應注意,鹽中含有大量的鈉,容易引起血壓升高。因此,鹽水的濃度要低,100毫升水中食鹽含量最好不要超過0.9克。蜂蜜中含糖量較高,糖尿病患者不要飲用。另外,最好不要空腹喝蜂蜜水。因為空腹喝蜂蜜水容易使體內酸性增加,時間長了就會胃酸過多而得胃潰瘍或十二指腸潰瘍等病。建議在晚飯後1小時後喝蜂蜜水。
25.食無定味,適口者珍
菜肴隻要能滿足人們對於味的選擇的需要,隻要能適合人的食性和口味,就可以算得上是珍饈和佳肴。
宋朝的林洪《山家清供》中提到這樣一句話:“食無定味,適口者珍。”它的意思告訴我們:菜以味為本,以適口為衡量烹飪成敗的尺度。
這其中還有一點小故事:相傳,宋太宗趙光義得了江山之後,有一天,他在吃午飯之前,跟大臣蘇易簡交談。宋太宗問:“普天之下,什麼東西最好吃哇?”蘇易簡回答道:“臣曾經聽過那麼一句話——‘食無定味,適口者珍’。”這句話可能是蘇易簡敷衍宋太宗的,但千餘年來卻成為了中國美食家們的經典理論。
我們每個人的口味都不一樣。有的人喜歡原料的本味,如雞要有雞味,鴨要有鴨味,保持原汁原味;有的人卻欣賞複合味;有的人主張味要純,以清燉、清蒸為主;有的人卻別具一格,燒成“怪味雞”、“怪味鴨”;有的人讚賞味濃的菜,有的人卻偏愛清淡……彼此間的差異甚大。
盡管食物的原料種類繁複,一物有一物的性味,“物無定味”,但是“口之於味,有同嗜焉”。也就是說,菜肴隻要能滿足人們對於味的選擇的需要,隻要能適合人的食性和口味,就可以算得上是珍饈和佳肴。這也是現代人飲食調味的一個標準。
我們上說的意思是,你的嘴喜歡吃什麼什麼就是好吃的,但是這並不代表好吃的就有好營養。從養生的角度來看,我們強調的是脾胃喜歡什麼才可以吃什麼。比如說,脾胃喜歡易消化,溫度適宜、不燙不涼,可口的食物;脾胃喜歡定時定量,有規律地進食;脾胃不喜歡寒涼的食物,盡管你的嘴喜歡,也要少吃。這點一定要注意。
養生小提示:
食物有自己的陰陽屬性,我們在選擇食物時也要根據自己的體質來選擇。一般來說,涼性食物適合熱性體質的人(喜歡吃冰涼的東西或飲料,喜愛喝水但仍覺口幹舌燥;臉色通紅、麵紅耳赤,脾氣差且容易心煩氣躁,全身經常發熱又怕熱,經常便秘或糞便幹燥,尿液較少且偏黃)食用,如鴨肉、鴨蛋、兔肉、蟹、海蜇、鯉魚、冬瓜、苦瓜、竹筍、茄子、西瓜、梨、甘蔗等。溫熱性食物適宜寒性體質者(體溫不足,常手足冰冷,不常喝水不會覺得口渴,常覺得精神虛弱且容易疲勞,臉色蒼白),如木瓜、杏仁、花生、桂圓、荔枝、當歸、薑、大蒜、蔥白等。
26.飲食自倍,腸胃乃傷
我們身體後天的生長,發育,健康與否,皆受脾胃影響和支配,在日常飲食中不應多食、過食、大食、嗜食、暴食。
中醫學十分重視做事的尺度,凡事講究“適中”,超過一定限度的東西,無論是外界的還是自身的都會產生不良影響。所謂“飲食自倍,腸胃乃傷”講的就是這個道理。飲食過量,就要損傷腸胃,這是脾胃病的常見病因。此語強調了飲食失節的致病因素,堪稱經典之言。
中醫認為“胃為水穀之海”,水穀經過胃的腐熟作用,就可以變成精微物質,提供全身需要,能夠化生血液,也能夠形成五髒六腑之精。但是人體對於水穀的容納、消化、吸收、轉運都是有限度的。
在生理條件下,胃滿則腸虛,腸滿則胃虛。胃和腸道保持著流水作業、交替虛實的生理節奏。也就是在胃進食的時候,腸道應該是“虛位以待”保持著接待能力。當胃中的食物進入腸道之後,胃則變成空虛狀態,進行休整,等待接納下一批食物。如果超過一定量限製的暴飲暴食,就會損傷腸胃的消化傳導功能,出現脹滿不適,不想吃東西,甚至惡心嘔吐等。脾胃是一身氣機的樞紐,脾胃樞紐癱瘓,就會形成一係列疾病。
不同的人,脾胃機能的強弱不同,消化強弱有別,所以進食多少應當因人而異。同時,還要看到,不同年齡階段、不同活動狀態,人體需要水穀的量也是不同的,必須隨時調整。
可以說,我們身體後天的生長,發育,健康與否,皆受脾胃影響和支配,因此,我們在日常飲食中不應多食、過食、大食、嗜食、暴食,這才是對健康的最好回報。
養生小提示:
很多人可能有過這樣的感覺:吃得過飽,會感到精神恍惚,昏昏沉沉。這是因為吃得過飽,血液大多去支持胃腸,以加強消化功能,從而導致大腦供血不足。此外,在消化係統工作時,大腦也得不到休息,必須連續發出消化所需的複雜指令。這些都會讓人感到頭腦發脹,產生倦意。因此吃得太多會影響大腦。當然,並不是說空腹就能保持大腦清醒。如果營養不良或不能保持營養平衡,思維能力也會下降。因此,吃得太少也不可取。
27.若要身體壯,飯菜嚼成漿
細嚼慢咽,一則可以穩定進餐時的情緒,防止暴飲暴食保護腸胃;二則更可能幫助消化,防病強身。
如今快節奏的生活使得現代人吃飯速度越來越快,經常有人邊走邊吃,即使在飯桌上也是狼吞虎咽,吃得飛快,“狼吞虎咽”似乎成了進食習慣。雖然這樣節省了很多的時間,但我們的胃卻倒黴了,不得不超負荷工作。這樣一來,食物不能充分被消化,身體吸收不到足夠的養分,體質越來越弱,所以,我們就要遵循“若要身體壯,飯菜嚼成漿”這一健康諺語。
吃飯時養成細嚼慢咽的習慣是養生的好方法。《千金要方》說:“食當熟嚼。”《醫說》亦指出:“食不欲急,急則傷脾,法當熟嚼令細。”中醫裏講“食宜細緩,不可粗速”,主張“飲食有節”,“有節”的含義包括:細嚼慢咽、不暴飲暴食、食不過飽、量有節製等論述。細嚼慢咽,一則可以穩定進餐時的情緒,防止暴飲暴食保護腸胃;二則更可能幫助消化,防病強身。
現代醫學指出,咀嚼是消化係統消化食物的第一步,咀嚼食物愈細,就愈能擴大食物和腸管的接觸麵積,有利於消化液充分發揮作用。加強對食物的咀嚼,還能充分調節口腔的生理機能,可以促使牙齦表麵角質變化,加速血液循環,提高牙齦的抗病能力。由於食物在口腔中反複咀嚼,牙齒表麵便受到唾液的反複衝洗,增強了牙麵的自潔作用,有助於防治牙病。
一些醫學家還指出,中老年人之所以癌症發病率較高,與他們的咀嚼能力差有一定關係,而如果每口飯咀嚼30次左右,基本上可以消除食物中的致癌物。為此,提倡飲食多咀嚼,實為健康之策。
如果你實在很難做到細嚼慢咽,你可以在每次進食前1小時吃一些水果。也許這樣做會令你感到難受,因為這需要一點點耐性。但是為了自己的健康一定要這樣做,養成習慣就好了。如果能長期保持這個好習慣,既能防病抗癌,又能健康長壽,可樂而不為呢!
養生小提示:
食物在嘴裏至少經過20次的咀嚼,我們才能得到唾液給身體帶來的恩惠,30次則最為理想。
28.吃飯不要鬧,吃飽不要跳
吃飯時鬧會影響胃的消化和吸收;吃飽後跳會引起腹痛及消化不良的問題。
生活中,常見有的孩子吃飯時,吃一會兒就放下餐具跑出去和別的孩子嘻鬧一陣,又回到餐桌上來繼續吃飯。其實,這樣做害處是很多的。
孩子邊跑動邊吃飯,由於思想不集中,不但胃腸道的血液供應相對減少,而且胃液和消化酶的分泌也會減少;加上吃飯時間長,飯菜變涼,所以孩子吃後不易消化吸收,從而引起消化不良和營養不良。尤其是在吃魚等有刺的食物時,因嬉笑吵鬧而不專注,有可能卡住咽喉,引發意外。
還有一些年輕人,吃過晚飯後,馬上去打籃球、踢足球或進行劇烈的運動。其實,這也是一種不好的生活習慣。剛吃完飯,飯後胃裏裝滿了食物,運動會震動胃腸,使連接胃腸的腸係膜受到牽拉,引起腹痛。如果是飯後遊泳,那就更不好了,因為裝滿食物的胃腸在水中受到水的壓力,就很容易產生腹部疼痛。這樣不僅對消化不利,而且還會使腸胃等消化器官的活動受到抑製,影響消化能力。
此外,飯後消化器官需要大量的血液供應,若在這時劇烈運動,勢必使骨骼肌“搶走”許多血液,結果造成消化道的血液供應相對減少,消化液分泌也會顯著減少,同樣也會引起消化不良。同時,劇烈運動,還影響扯動胃,還會引起闌尾炎。
養生小提示:
一般來說,不經常運動的人和體弱的人,最好在飯後半個小時至一個小時運動較為適宜。高強度的鍛煉和激烈的競賽,最好在飯後一個半小時再進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