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如果你的妻子在夜間難以入睡,鼓勵她白天或者下班後小睡一會兒。關鍵是讓她在可能的情況下得到休息。
3、如果你的妻子夜裏醒來想小便,鼓勵她起來去上廁所。上廁所時如果光線不是太暗,建議她不要開燈,這樣將保持她體內分泌褪黑激素,幫助她回來就能馬上入睡。
4、在她回到床上時,避免和她說話。在她身邊,放鬆地深呼吸,以感染她。
5、如果你的妻子持續為懷孕擔心而不能入睡,可以嚐試讓她反複念一些有用的話,如“我懷孕了,我感覺很好,我有一個完美的寶寶”。
6、 建議她閉上雙眼,腦中輕輕念誦,同時深呼吸,放鬆全身,想像自己看到自己的身體平和而安寧地睡去。
也許有的準媽媽對腹中寶寶的未來抱有輝煌期望的同時還伴有難言的不安,心身健康的準媽媽尚能理智地處理這種感情,也有的不能自拔。由於不安失眠而影響寶寶。
3種克服不安失眠的方法
(1)回想法 是治療不安失眠的有效方法。可以翻看像冊,回憶過去快樂的時光,這樣可以消除心身緊張,緩和不安和失眠。
(2)發聲法 在一間平靜的房間裏,一邊散步,一邊唱歌。不安的敏感期是3、5、8個月時,請準媽媽專心地放聲高唱吧。
(3)腹式深呼吸 前麵已經講過腹式呼吸的方法,可以試一試,可以有效緩解不安失眠。
頭暈眼花
妊娠可使準媽媽出現多種不適,有人會出現頭暈眼花,為什麼會出現這種情況呢?可能由於下列因素造成:
(1)妊娠後準媽媽的自主神經係統失調,引起腦缺血,出現頭暈等。
(2)妊娠反應引起的進食少,常伴有低血糖,因而孕期容易引起頭暈和眼花。特別是在突然站起、長時間站立、在浴池洗澡或在擁擠的人流中時更易發生。
(3)為適應寶寶生長的需要,血容量增加,但血液相應地稀釋,形成生理性貧血,可使準媽媽感到頭暈或站立時眼花等。
(4)妊娠中期由於胎盤的動靜脈間形成短路,使外周血流阻力降低,血液較多地集中在有子宮的下腹部,加上增大的子宮又壓迫下腔靜脈的回流,使回心血量減少,致使心排血量下降,引起低血壓及暫時性腦缺血而引起頭暈眼花。
腿部抽筋
抽筋的發生,是因為肌肉持續收縮,導致肌肉缺氧和乳酸堆積。抽筋大部分發生在小腿,但是理論上會發生在任何部位,據統計,大約1/3的準媽媽曾經曆過抽筋,多在懷孕中期和後期發生。形成原因可能包括以下幾個方麵:
(1)電解質不平衡:抽筋的原因其實並不完全清楚。一般人總以為抽筋是鈣質缺乏造成的,其實並不盡然。大部分抽筋患者的血鈣濃度是正常的,可見鈣質和抽筋並沒有絕對關係。盡管如此,攝取足夠的鈣質有助於骨骼係統的發育,可預防骨質疏鬆症以及維持肌肉的正常工作。此外,鉀離子、鈉離子和鎂離子也與肌肉的收縮有關,因此,缺乏這些離子也會導致抽筋。一些加工的肉類、點心、碳酸飲料等含有太多的磷酸鹽會降低血液中鈣的濃度,也會導致抽筋。
(2)血液循環差:隨著子宮逐漸變大,會壓迫盆腔血管,使下肢血液循環不好,造成水腫。而下肢的壓力增加和水腫,都會壓迫到神經,引起肌肉不正常的收縮,引起抽筋。
幾種預防抽筋的方法:
(1)攝取鈣質:雖然鈣與抽筋沒有直接的關係,但是,鈣不足是一定會引發抽筋的。專家認為準媽媽平均每天攝取約500~600毫克的鈣質,而一杯240毫升的牛奶中,鈣質含量約300毫克。因此,每天如果能夠喝2杯牛奶,就能夠維持足夠的鈣質。如果喝不到2杯,最好再額外補充鈣片。
(2)適度運動:可以進行散步或是小腿伸展的運動。可以坐在地上,兩腿並攏伸直,試著用手碰觸腳趾,或是伸展運動,將雙手及左腳靠在牆上,右腳伸直,隻用腳趾支撐在地上,然後兩腳交替。
(3)維持下肢血液循環:準媽媽不要穿太緊的褲子、避免蹺腳,坐著時腳多動一動,或是坐一兩個小時後就起來走一走。
(4)減少神經壓迫:坐著時,可以把腳抬高,或是睡覺時,在腳下墊個枕頭,都可以減少水腫以及對神經的壓迫。
(5)多喝水:水分不夠也會影響電解質的平衡。許多準媽媽擔心水腫而不敢喝水,其實水腫是因為子宮壓迫血管導致下肢血液循環不好,與喝水沒有直接關係。
抽筋時的處理:抽筋時,肌肉是持續收縮的狀態,因此必須趕快讓肌肉放鬆,如果是小腿抽筋,就將小腿扳向自己身體心髒位置的方向,或是輕輕按摩抽筋的部位。如果抽筋太久造成局部肌肉的酸痛,可以選擇熱敷或是泡熱水。如果抽筋經常發作,可以考慮服用藥物,有研究證明,單獨使用鎂離子或與鈣離子合並使用,可以減少抽筋的發生。
乳房脹痛
乳房脹痛的原因
孕期中,大部分孕婦都會因乳房脹痛而感到不適,其實,這是自然且正常的現象,孕婦不必過於緊張。乳房脹痛達到原因,最主要是由於懷孕導致激素改變,這就好比女性月經將來臨時,會感到乳房疼痛、腫脹一般。
在懷孕初期,孕婦一定會發生脹奶,到了懷孕七八個月左右,就會有初乳泌出。此時,孕婦應開始進行乳房的清潔與護理工作。
乳房護理很重要
乳房的清潔與護理是十分重要的工作,它不僅能使乳房、乳頭、乳暈等處保持清潔衛生,也有助於防止乳管阻塞,減輕乳房脹痛。用熱毛巾敷於乳房處,能大大地防止乳房結硬塊,使乳腺暢通,方便分泌乳汁;輕輕地按摩乳房,也有益於泌乳。
陰道分泌物增加
陰道分泌物增加,主要與孕期激素的分泌改變有關。雌激素增加,陰道內細胞的活性與細胞內的肝醣類也會隨之增加,血液充斥於陰道內,就會有滲出液(分泌物)流出,這是正常現象,孕婦不必過於擔心。
但是,若分泌物呈黃色,有惡臭、搔癢、豆花、豆塊等現象時,孕婦最好至醫院診治,切勿自行塗抹藥劑,或忽視不理,以免危害自身與胎兒的健康。
陰道清潔護理妙方
要防止陰道出現異常分泌物,最好的方法就是經常清潔,並保持陰道部位的透氣與清潔。清洗時用清水即可,切勿用消毒水,以免破壞身體原有的保護膜;最好選擇穿著棉質、透氣性高的衣褲為佳。
孕期常出現的疾病
皮膚瘙癢
有些準媽媽在妊娠中、後期,出現皮膚局部甚至全身瘙癢現象。醫學上將這種病症稱之為“妊娠期肝內膽汁淤結症”。這種病的主要症狀是,準媽媽懷孕五六個月或七八個月後身上開始發癢,發癢的部位多在腹部,少數遍及全身。有的僅為輕度瘙癢,有的則奇癢難忍。但做皮膚檢查卻無任何異常。除癢感外,在少數準媽媽身上,可檢出肉眼難以發現的輕微黃疸。一旦準媽媽分娩後,瘙癢和黃疸現象在一兩天內就完全消失。導致皮膚瘙癢的原因是寶寶壓迫膽管,引起膽汁流通不暢,在肝髒淤積,進而膽汁進入到血液,血中的疽鹽刺激神經末梢,而出現瘙癢症狀。這種病可能引起寶寶死亡、準媽媽早產、產後出血等。因此,準媽媽應當對皮膚瘙癢引起重視。
妊娠晚期高血壓
高血壓嚴重時表現為頭痛、惡心、嘔吐、視力障礙,伴有雙腳、大腿、甚至腹壁及全身水腫等。本病可發生在妊娠各期,但最常見於妊娠晚期。準媽媽高血壓能影響寶寶的生長發育,這是由於減少了子宮的血流供應所致,同時寶寶也缺氧,這些都可導致低體重兒,發展嚴重可出現子癇(抽風),威脅生命。準媽媽一旦發生高血壓,一定不可大意,要去醫院。如果在妊娠前有高血壓,要告訴醫師,要密切注意你的體重。一旦有惡心、頭痛、頭暈就要告訴醫師。每次產前檢查時測量血壓、化驗尿液,檢查有無水腫。如果血壓嚴重增高,應住院,以便持續監護。如果有寶寶受累表現,要提前終止妊娠,一旦寶寶出生,血壓將會恢複正常。
胎位不正
胎位不正不必驚慌
正常寶寶產出的正確順序應由頭部先出來,若是下半身先產出,甚至肩膀、手臂等部位先產出,即稱為“胎位不正”。最常見的就是所謂的臀位,亦即寶寶屁股朝向子宮頸口及產道的方向,其他如斜位或橫位(寶寶肩部或軀幹部位朝向產道)者較少,事實上分娩時,惟有後腦勺先娩出者是最容易生產的方式,其他方式都容易造成生產過程中或多或少的危險性或產程的延長。
胎位不正的發生率,就各個妊娠周數而言,並不相同,甚至於差異相當大。在妊娠前3~4個月內,這些逐漸發育中的寶寶還很小,可以說是浮遊在羊水中,它的方位隨時在變。在妊娠5個月左右,幾乎有將近一半左右的寶寶胎位不正。隨著妊娠周數的增加,胎位不正的比率亦隨之減小。到了妊娠6~7個月,胎位不正的比率降到1/4左右。在妊娠8個月左右時大約隻有10%胎位不正,到妊娠9個月時隻剩下5%左右,這表明在懷孕過程中,約90%的胎位不正會自動轉成正常的頭下腳上的產位,而且周數越小,機會越大。所以說,在妊娠初期,聽到醫師告訴你寶寶胎位不正時大可不必驚慌,因為由以上發生的比率來看,在懷孕初期胎位不正本來就是常見的情況。
一般而言,婦產科醫師認為在懷孕36周仍為胎位不正時,幾乎就表示診斷確定,雖然有極少數準媽媽在臨盆生產前仍有胎位改變的機會,然而若在妊娠36周時還是胎位不正,就應該與準媽媽充分溝通、討論,並決定生產的方式。
治療胎位不正的方法有哪些
(1)使寶寶自行歸正的體操:取下腹帶使腹部放鬆。
首先,趴下,兩手彎曲貼在胸前,在膝蓋伸直的狀態下,把屁股抬得比胸部高。如此一來,腹中的子宮腔會稍微變形,寶寶便往子宮底的方向移動。
其次,準媽媽左側或右側在下,成為橫躺的臥姿。以上一連串的動作,必須重複數次。此種寶寶自行歸正的方法若從妊娠第28周開始持續到34周左右,大約會有50%的寶寶可以自行把胎位歸正過來。
(2)由醫師從準媽媽腹部矯正(從外側操作的方法):隻要選對時機 (妊娠第29~34周)而且子宮處於非收縮狀態的話,使用超聲波便可以準確測出寶寶、胎盤、臍帶的狀態,如果發生胎位不正可以請醫生幫助進行不會引起危險的外部操作方法。
準媽媽的牙齒問題
準媽媽患牙齦炎怎麼處理
準媽媽發生牙病的原因
妊娠期由於性激素分泌增加,牙齦組織血管擴張、彎曲,致血流淤滯。此時牙齦對局部刺激的敏感性增強,體液和細胞易滲透到血管周圍組織中,牙齦內肥大細胞被破壞,釋放出組織胺和蛋白水解酶,對局部刺激反應加重。此外,由於妊娠造成維生素和微量元素相對不足,白天唾液分泌增加而夜間減少,唾液對口腔的衝刷作用下降,有的準媽媽刷牙不勤,口腔不衛生,有利於細菌生長繁殖,也可導致牙齦炎的發生。
準媽媽牙病準媽媽牙齦炎在孕3個月時最易發生,常出現牙床紅腫、出血、疼痛、口臭,醫學上稱為妊娠性齦炎。嚴重者牙床明顯腫大,甚至掩蓋牙麵,並可進一步出現紫紅色或紫藍色質地柔軟的瘤體,稱妊娠性齦瘤。這並非是真正的腫瘤,而是一種炎症性反應。一般在孕2~3個月出現並逐漸加重,分娩後2個月可逐漸消退。
準媽媽如何預防牙病
患了妊娠性齦炎或齦瘤,首先應消除牙石、牙垢,充填好齲洞,才能有效地控製炎症。同時注意口腔衛生,早晚刷牙,飯後漱口。有口臭時可用3%雙氧水清洗牙周,再用鹽開水漱口,以除臭和抑製細菌繁殖。亦可按摩牙齦,方法是:用雙手大魚際肌在口外按摩,上頜由上往下,下頜由下而上,每天按摩5~6次,每次數分鍾,按摩後齦瘤多數會穩定下來。腫大明顯如桑葚狀變化者,可行手術切除。
為了預防妊娠期牙齦炎的發生,準媽媽最好在孕早期和孕晚期行常規口腔檢查,在口腔醫生指導下進行口腔病防治,如修補齲洞、清除牙石、治療牙周炎、處理萌出不全的智齒等。
準媽媽可以拔牙補牙嗎
妊娠期間,口腔可發生生理變化,常常使少數牙齒甚至全口牙齒的牙齦充血、水腫以及牙齦乳頭增生,若拔牙,很容易出血。此外,準媽媽對各種刺激的敏感性增加,不良刺激有可能導致流產或早產。醫學實踐證明,妊娠頭2個月拔牙,可能引起流產;隻有在妊娠3~7個月間拔牙相對安全一些。因此,妊娠期間除非遇到非拔不可的情況,一般盡可能不拔牙。
對於妊娠期間必須拔牙的準媽媽,拔牙時間宜選擇在孕3~7個月,並在拔牙前做好充分準備。除保證充足的睡眠、避免精神緊張外,還要在拔牙前一天或拔牙當天給予安胎藥如注射黃體酮針或服舒喘靈片,情緒過分緊張時適當用鎮靜藥。麻醉要完善,達到無痛拔牙。麻醉藥中不可加入腎上腺素,以防止子宮受刺激發生收縮。
有習慣性流產和習慣性早產或已有流產、早產先兆症狀的準媽媽禁止拔牙。
妊娠高血壓綜合征
妊娠高血壓綜合征的易發因素:
妊娠高血壓綜合征(簡稱妊高征),是孕準媽媽特有的一種全身性疾病,臨床上主要表現為水腫、高血壓,蛋白尿,重度患者伴有頭痛、眼花、甚至抽搐、昏迷。妊娠高血壓綜合征的病因尚不清楚,其易發因素包括:
(1)高齡初準媽媽。
(2)家族中有高血壓或腎炎,糖尿病病史者。
(3)對妊娠恐懼,精神過分緊張或受刺激者。
(4)多胎妊娠。羊水過多。葡萄胎患者。
(5)寒冷季節.氣壓升高時發病增多。
(6)體形矮胖者。
(7)經濟條件差。營養不良。重度貧血者。
妊娠高血壓綜合征對準媽媽及寶寶的危害
妊娠高血壓綜合征是產科的嚴重並發症,對準媽媽及寶寶有很大危害,是孕準媽媽及圍生兒死亡的主要原因之一。對準媽媽可能發生胎盤早剝、妊高征並發心力衰竭、急性腎功能衰竭、腦血管意外等。對寶寶易造成寶寶宮內發育遲緩,因為妊娠高血壓綜合征患者全身小動脈痙攣,包括胎盤螺旋小動脈痙攣,引起子宮胎盤血流灌注不足及胎盤功能受損,寶寶氧和營養物質的供給障礙,影響寶寶在宮內的生長發育,特別是神經係統的發育。此外,患妊娠高血壓綜合征的準媽媽所生寶寶弱視的機率較高。
(1)血壓升高。
(2)水腫下肢和腹壁水腫,重者出現腹水,經休息水腫不消退。
(3)蛋白尿。
(4)準媽媽自覺頭痛頭暈。惡心嘔吐、視力模糊、上腹部疼痛等。嚴重的出現抽搐昏迷,抽搐時患者表現麵肌緊張、牙關緊閉、眼球固定而直視前方,繼而全身肌肉強直、劇烈抽動、呼吸停止、意識喪失、大小便失禁,發作頻繁或持續昏迷者,常可死亡。
如何防治妊娠高血壓綜合征?
準媽媽應做好孕期保健工作,做好產前檢查,每次檢查注意血壓、體重,注意尿中是否出現蛋白。由於有妊娠高血壓綜合征、高血壓、腎炎、糖尿病家族史者以及高齡初準媽媽、羊水過多、多胎妊娠的準媽媽易發生妊娠高血壓綜合征,故有以上情況的準媽媽更應注意。產前檢查的次數可適當增加,以便密切注意病情變化。如果出現妊娠高血壓綜合征,應及早治療。對於嚴重者,經24~48小時治療未見好轉,或病情加重、胎盤功能明顯減退,應及時終止妊娠。
流產和早產
妊娠晚期早產的原因
懷孕21—37周生產,稱之為早產。通常發生早產的主要原因有:多胞胎導致子宮撐大,準媽媽無法負荷,或準媽媽本身患有內科疾病,如高血壓,糖尿病等:羊水過多、子宮畸形、懷孕期間做過手術、曾有早產記錄,甚至準媽媽有抽煙習慣也可能引發早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