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事後諸葛亮,不如臭皮匠(2 / 2)

這個研究告訴我們,事後聰明式偏差雖然讓人們認為未來很容易預測,但無法讓人們準確地說出我們是根據什麼樣的信息來得到這一結果的。這就意味著,人們在事後對事情的認知並不能證明他們的預測能力。這對我們的行動來說是非常危險的。因為這種事後聰明會讓他們忽略對自己行為的反省,不再注意對事情進行科學預測,從而進一步增加行動的風險。

6.3 多角度思考

由於“事後聰明”的態度讓人們過多地陷入到“自以為是”的陷阱中,不利於人們對事物的下一步判斷和決策,因而在這一心理效應被公布不久,心理學家們就開始研究減少事後聰明式偏差的辦法,如保羅·斯洛維奇和巴魯克·菲施霍夫的研究。

在一項實驗中,研究人員讓被試閱讀四篇有關生物學、心理學、氣象學的實驗的簡要介紹。然後,他們對第一組的被試說,這些研究還沒有開始,“簡要介紹”隻是預測;而對第二組的被試說,這些研究已經完成,“簡要介紹”就是最終的研究結果。

之後,研究人員告訴這些被試,現在有科學家即將對“簡要介紹”的內容進行一次“驗證實驗”,實驗可能出現兩種結果——“簡要介紹”中的結果和另一種結果,並要求這些被試估計這次實驗能夠得到“簡要介紹”中的結果的概率。

結果發現,與第一組學生相比,第二組學生對於“驗證實驗‘所得到的結果是否能夠重複’簡要介紹的結果”的問題給出了更加肯定的預測。這一結論符合“事後聰明式偏差”的理論。

在此基礎上,研究人員又進行了更深一步的研究。

在這個實驗中,研究人員讓第二組學生先考慮“驗證實驗”中每種實驗結果出現的原因,然後根據這些原因進行概率預測。結果發現,經過這個思考步驟,第二組學生與第一組學生對“驗證實驗”結果的概率估計的差異已經大幅度縮小了。

由此,斯洛維奇和菲施霍夫推斷,事後聰明式偏差雖然難以避免,但如果人們開始考慮有哪些原因可能導致事情出現不同結果,就可以大幅度減少這種偏差。

這一係列實驗告訴我們,若想在減少事後聰明式偏差,我們就應該仔細考慮這樣一個問題:“過去的事情可能有哪些不同的結果?在什麼樣條件下可能會出現不同的結果”。而如果我們隻關注“為什麼會出現這樣的結果”,我們很可能就會高估這一結果出現的必然性和類似結果在未來出現的可能性。

6.4 生活啟示

無論如何,我們得承認,不管我們對過去的事情分析得多麼充分,我們都沒有預知未來的能力。因此,對於前景還不明朗的事件,我們應該盡量抱著一種冷靜、客觀的態度去審視,認真考慮出現各種不同的結果的情形和原因。這樣,我們才可能少受甚至免受“事後聰明式偏差”的影響,作出較為理性的判斷和決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