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謹防“成功恐懼症”(1 / 1)

我們都認為人生的意義在於拚搏,拚搏的動力在於展示自己、追求成功。但是,當成功的機會真的來臨之時,有的人可能不會如想象中那般興奮,甚至還會感覺到一些不安。

7.1 聖經裏的故事

約拿是一個非常虔誠的基督徒,在他的內心裏一直渴望能夠得到神的差遣。

終於有一天,神給他下派了一個光榮的任務,讓他去宣布赦免一座本來要被毀滅的尼尼微城的罪行。可是,當約拿麵對這個任務的時候,卻逃跑了,他竟然抗拒這個任務。於是,他開始不斷地躲避著他信仰的神。

神到處尋找他,企圖喚醒他,懲戒他,甚至讓一條大魚吞了他。最後,約拿經過反複考慮和猶疑,終於悔改,完成了他的使命——宣布尼尼微城的人獲得赦免。

原來,他不願意成就神的旨意是因為他的內心充滿仇恨——這座他要宣布赦免的尼尼微城是毀滅他家族的死敵。

後來,“約拿”被用專門指代那些渴望成長又因為某些內在阻礙而害怕成長的人。

7.2 相比於失敗,人們更恐懼成功

上帝派遣“約拿”到尼尼微城去宣布赦免城中人的罪行,這本是一個崇高的使命和榮譽,也是約拿一直向往的。然而,一旦理想成為現實,卻感到了畏懼,想回避突然降臨的榮譽。這種成功麵前的畏懼心理,被馬斯洛稱為“約拿情結”。

約拿情結,也叫成功恐懼症,是指人們害怕變成在最完美的時刻、最完善的條件中的樣子,但又對這種可能非常的追崇。這種對最高成功、對神一樣的偉大的可能既追崇又害怕的心理,最終導致人們不敢去做自己本來能夠做得很好的事情,甚至逃避發掘自己的潛能。

7.3 把成功的願望看成非分之想

害怕成功的人,不僅在成功的機會來臨時會感覺到憂慮、緊張、手足無措,甚至會將“把事情做得完美”、“變得更加優秀”等願望看成“非分之想”。

一次,心理學家馬斯洛在給他的學生上課。課堂上,他向學生們提了一些問題:“誰希望自己寫出美國最偉大的小說”、“有沒有誰渴望自己成為一個賢者”、“誰願意成為偉大的領導者”,等等。

根據馬斯洛記錄,學生們在這樣的情況下,通常的直接反應就是紅著臉、咯咯地笑或是不安地蠕動。

見到沒人回答,馬斯洛又問:“大家有沒有人正在悄悄計劃寫一本心理學著作呢?”學生們都不好意思地搪塞過去。

馬斯洛繼續問:“難道你們不打算成為心理學家嗎?”終於有人回答說,“當然想。”

“那你想成為一位沉默寡言、謹小慎微的心理學家嗎?”

所有的學生都沉默了。

把“成功”的願望看成“非分之想”,是成功恐懼症的典型表現。這個態度不管是對自己還是對他人都是極具危害的。對自己,他們會執迷不悟、逃避成長,會拒絕承擔應該擔當的責任;對他人,則會在別人展示才能時嫉妒,在別人受到祝福時難受,在看到別人倒黴時幸災樂禍。

7.4 “成功恐懼症”的根源

心理學家們分析,一個人之所以存在“成功恐懼症”,是因為在他年幼的時候,由於自身的條件限製和心理不成熟,在心中產生過“我不行”、“我辦不到”等消極的念頭。隨著自身的成長,如果周圍環境沒有提供足夠鍛煉的機會,這些念頭就會一直伴隨著他。一旦成功機會降臨,這些心理表現得尤為明顯,因為要抓住成功的機會,就意味著要麵對許多無可預知的變化,而且要付出相當的努力,並承擔失敗導致的後果。

毫無疑問,“約拿情結”是人們平衡自己內心壓力的一種表現。

改變過去、突破自己,確實需要很大的勇氣。麵對無法預知的未來,擔心和猶豫在所難免,可是踟躇不前不僅會阻礙事業的發展,更會編織出恐懼的大網把自己的信心和力量徹底封住。

7.5 生活啟示

每個人其實都有成功的機會,隻是當機會來臨的時候,隻有少數人敢於打破平衡,認識並克服自己的“約拿情結”,敢於承擔責任和壓力,最終取得了成功。這也就是為什麼隻有總是少數人成功,而大多數人卻平庸一世的重要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