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和尚挑水喝,兩個和尚抬水喝,三個和尚沒水喝。
5.1 在凶殺現場袖手旁觀的人們
1964年3月13日淩晨3時20分,在美國紐約郊外一座公寓前的停車場,一位名叫基蒂·吉諾維斯的年輕女子關上車燈,鎖上車門,向自己100英尺外的公寓走去。
然而,還沒走出停車場,她就看到一名男子手持長刀向她走來。基蒂趕緊轉頭向附近林蔭道上的一個報警亭跑去,不料卻在一盞路燈下被男子捉住。
基蒂尖叫了一聲,馬路對麵的一幢公寓裏亮起了不少燈。基蒂趕緊大喊:“救命啊!有人要殺人啦!”聽到喊叫聲,大多數公寓裏都亮起了燈,有的還打開了窗戶,對著樓下喊:“放開那個女孩!”
凶手慌忙刺了基蒂一刀就跑走了,而流著血的基蒂就向自己的公寓走去,一切似乎恢複平靜。
然後,基蒂剛走不遠,凶手又返回作案。基蒂又被刺了一刀,本能地喊了聲“救命”,公寓樓的燈光又亮了起來,凶手跳上車逃跑了。
過了一會,基蒂掙紮著站起來,一步一步剛挪到她的公寓門口,就再一次遇到了凶手——凶手第三次刺中了她,基蒂身亡。
這件事情發生兩個星期後,引起了巨大的轟動,因為人們怎麼都不相信人心是這麼的冷漠。更不可思議的是,這麼多目擊者(至少38人)居然沒有一人伸出援手撥通報警電話,居然都眼睜睜地看著凶手的刺殺陰謀得逞。
5.2 “見死不救”的真相
為了找出旁觀者“見死不救”的原因,兩位年輕的心理學家約翰·達利和比伯·拉坦納設計了以下的實驗:
研究者以“私密調查”的名義召集了72名學生,把他們分隔在不同的房間裏,讓他們僅通過對講機來實現溝通。
在會談之前,研究人員將學生分成了兩組,第一組學生被告知是在進行一對一的談話,第二組學生則被告知會同時與四個人進行會談。
會談開始後不久,一名研究人員假裝癲癇病患者,通過對講機告訴所有的被試:“救命啊!我的癲癇病發作了!”。
雖然所有的被試都聽到了這一信息,但是對於第一組學生來說,他們會完全相信隻有自己一個人獲得了這個信息,如果自己不救這個“癲癇病患者”,就沒有人會救他;而對於第二組學生來說,會認為自己的夥伴(其餘的四個人)也聽到了這個不幸的消息,其他人應該會去救“癲癇病患者”。
所以,在很短的時間內,第一組學生中的85%都離開了實驗房間去為“癲癇病患者”尋求幫助;第二組學生中的31%在“癲癇病患者”發病後去尋求幫助,其他人都在焦急地等待。
由此,兩位心理學家認為,基蒂的悲劇,並不能完全歸於世人的冷漠,或者道德的淪喪,而很重要的一個因素是“責任分散效應”。
5.3 責任分散效應
人們為什麼會在不同的場合表現出不同的救援行為呢?
原來,當一個人看到受難者陷入緊急情境時,如果他發現隻有他一個人是旁觀者,或者隻有他一個人能提供幫助,那麼他就會清醒地意識到自己的責任,對受難者給予幫助。然而,當他看到還有很多人在場,且都可以給予受難者幫助的話,他就會產生“我不用(或‘不必’)去救,自有他人去救”的心理。畢竟,前者,旁觀者若因“見死不救”而導致惡劣後果,就會產生強大的負疚感;而後者,雖然受難者還是需要幫助,沒人幫助還是後果嚴重,但旁觀者卻會認為“救人的責任由大家來分擔”,進而產生“別人會去救”的“看熱鬧”心理,即使因沒人施以援手而出現惡劣的後果,旁觀者也會先為自己開脫,將所有責任歸咎於他人。
這就是責任分散效應,即對一項任務來說,如果有很多人共同參與,那麼每個人對這項任務的責任感就會減弱,在麵對困難或遇到責任時會趨向於“退縮”。
5.4 生活啟示
眾人拾柴不一定火焰高,還可能最終導致熄火。不管是在生活中還是工作中,當你需要幫助的時候,最佳的方法就是讓你求助的每個人都相信,他是你唯一的希望。同時,當別人向你求助的時候,你應該積極提供力所能及的幫助,而不要讓“責任分散”吞噬了你的善良和道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