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把80%的精力投入到最具“生產力”的事情上
忙碌了一天,身心疲憊,但是仔細一想卻覺得自己什麼也沒做;開了一天會卻發現自己什麼也沒記住;看了一天書甚至連書名都不記得!一個企業也經常有這種情況:為員工組織培訓,但是收效甚微;花了大量人力、物力組織宣傳,但是業績依然毫無起色。這種情況想必大家都經曆過,但原因何在呢?實際上,這些行為無一不是精力的浪費。
你真的需要看書嗎?還是你隻是需要一個學習的姿態。開會的內容對你而言真的重要嗎?還是你隻是想表明你在忙。員工真的需要培訓嗎?我們所需要關注的重點真的是在宣傳活動而不是產品質量嗎?
1897年,意大利經濟學者帕累托在研究英國人的收益模式時驚訝地發現:大部分財富流向了少數人手裏。這引起了他的興趣,接著他還從早期的資料中發現,在其他國家也能找到有這種微妙關係的身影。他把這總結為“二八定律”,即在任何一組東西中,最重要的隻占20%,其餘80%都是次要的。
反映到管理學上,就是指通常一個企業80%的利潤來自它20%的項目。所以麵對這關鍵的20%,我們需要投入80%的精力。
Google目前被公認為是全球規模最大的搜索引擎,也是互聯網上5大最受歡迎的網站之一,在全球範圍內擁有無數用戶。它多次入圍財富曆年100家最佳雇主榜單,並榮獲2013年“最佳雇主”稱號。
Google公司的目的是為了提供簡單易用的免費服務。這個工作說起來簡單,但是做起來卻極其複雜。麵對這樣一個艱巨的使命,穀歌並沒有采取高壓政策,讓員工緊張。相反,穀歌公司是全球工作環境最寬鬆的公司。每天雇員要花相當長的時間坐在一起,聽著音樂、吃著三明治開展頭腦風暴,絲毫不像是在工作。
當被問及為什麼要這樣做時?穀歌創始人佩奇說:“給員工規則對於穀歌毫無用處,穀歌的優勢在於創新,在於新的思想,穀歌的存在就是基於此,限製了員工的思想自由,穀歌將不複存在。”
當你覺得自己付出了卻毫無收獲的時候,不妨想一想自己的精力用在了哪裏,是不是用在了自己最需要提升的部分。一個人的精力有限,不可能照顧到所有角度;而一個公司資源有限,不可能全麵提升各個方麵。就好比一株果樹,隻有把多餘的枝杈剪掉,才能保證有枝杈生出足夠讓人滿意的果實。
總之,千言萬語彙成一句老話:“好鋼用在刀刃上。”
202內外兼修,整個人才會脫胎換骨
“內聖外王”一直是千百年來中國人追求的做人極致。它指內心具有聖人的才德,對外施行王道,內外兼修,直達化境。沒有一個良好的內在而空有一身皮囊,隻能得到“繡花枕頭”的稱號。
內外兼修,要求我們既要培養一種氣質,又要有外在的風度,二者必須達到一種平衡的狀態,人生才能圓滿。其實再進一步,做人如此,做事又何嚐不是呢?一個好的企業,不能僅僅有一副好看的架子,徒有其表,一定不能在當今之世立足;如果沒有好的外在,不能被人了解,前途一樣堪憂。
修“內”且修“外”,就要求一個企業有氣度,有涵養,有遠見。表現在外就是不驕矜,不氣餒,不屈服,不諂媚。內外兼修的企業,外人看起來風光無限,其實大部分時候都像走鋼絲一樣,戰戰兢兢,因為一次失誤就可能導致很多人的生活受到影響。所以說,在現在這個高度壓力的社會,必須保持一種中庸的姿態來麵對種種競爭。
李嘉誠說過:“把事業順利當作自己的功勞,就會產生驕傲和大意的心理,而這容易導致下一次的失敗。”這位華人巨富深知,一步踏錯就可能萬劫不複,所以麵對成功的時候,他沒有一絲驕傲,也不會有任何麻痹大意,始終保持這中正平和的態度。
做好一件事不難,難的是克製自己的內心,不被外界的繁華迷惑,在成功中保持與驕傲自大的距離。如果沒有謙遜、警惕的心思,就容易頭腦發熱,遭遇挫折,在失敗裏往返徘徊。李嘉誠之所以能把生意做得很大,首先得益於一顆不驕傲的心。
“MadeinChina”,不管是人還是產品,不知從什麼時候起就被人深深打上了“山寨”的烙印,即使發展至今,國產品牌已經飛黃騰達,越來越多的國產廠商紛紛崛起,發展如日中天,但是提及國產,大多數的消費者還是會皺皺眉頭,隨即擺擺手,拿著並不多的積蓄轉身走向國際大牌的櫃台。國人收入上去了,但是走出國門依舊步履維艱,始終被人當作“暴發戶”,不得不說是一種悲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