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實,產品創新並不像很多人想象得那麼困難,隻要大家相信產品創新80%是科學,20%是藝術,就能夠逐步掌握其方法論,按照規定動作去創新,而不是隨心所欲。在這裏給大家簡單介紹一下兩種不同的創新途徑,即主動挖掘與被動挖掘。所謂主動挖掘就是積極主動地到目標用戶那裏去觀察,看用戶有什麼煩惱,有什麼困惑,有什麼痛苦,有什麼瓶頸,作為提供產品或服務的企業就是要針對這些煩惱、困惑、痛苦、瓶頸去做文章,要麼提高用戶的快樂指數,要麼降低用戶的痛苦指數。當然,要想主動挖掘,就要有幫助用戶解決問題的心態。所謂被動挖掘,就是建立一套虛心聽取用戶反饋的機製,讓用戶告訴你在哪裏進行創新,如何去創新,畢竟用戶使用了產品之後最有發言權,知道怎麼改進更好。
不管是主動挖掘還是被動挖掘,主要任務都是一樣的,那就是找出用戶消費之後,在哪三個方麵不滿意?潛在用戶沒有加入消費的三個主要顧慮和擔心是什麼?自認為自己沒有需求的三個主要原因是哪些?一旦找到了這九個答案,就找到了產品創新的源泉,就具備了產品暢銷的基礎,如下圖所示。在我看來,中國企業目前大多是用“一條腿走路”,確切地講,那不叫走,而是蹦,所以很累。大家試想一下,如果一個人兩條腿走路的話,別說100米,就是1000米也不覺得累,可是用“一條腿走路”的話,蹦100米就會滿身大汗了。
但是,產品創新必須圍繞著客戶價值去展開,創新不是目的,而是手段,是為了給客戶提供與眾不同的獨到價值。不能為了創新而創新,創新必須基於“利他主義”的思維模式,一切圍繞著客戶來展開。對於選擇了創業的80後來說,要想創業成功,就必須首先明確這一點,千萬不要隨波逐流,看到別人做什麼產品賺錢,自己也去做什麼,那樣做是不會成功的。要想創業成功,首先要明確自己的目標客戶群是誰,即鎖定哪個消費群體,然後去發掘這個目標客戶群體尚未被滿足的需求是什麼,有了這兩點就知道創新的著力點在哪裏了。
中國人很善於學習,但是學習的目的是什麼?絕對不是為了抄襲,更不是為了山寨,而是為了超越,我們不能停留在模仿的階段,以為把別人的東西拿過來盜版(複製、山寨、模仿、高仿)是賺了便宜,其實不然,表麵上看中國企業是賺了,其實賠大了,因為盜版隻會把一個個中國人有相對優勢的行業毀掉,讓中國企業徹底失去創新能力和市場控製力,沒有定價權,沒有話語權,淪為發達國家企業的打工仔。眾所周知,盜版打擊的是創新,當一個企業靠創新無法獲得利益時,就沒有人去創新,當大家都不創新時,這個行業就完了,最後隻能永遠跟在別人的後麵走,用勤勞的雙手換取一點點加工費,過著沒有尊嚴的生活。
90年代中期,我曾在蘋果公司擔任中國市場總監兩年,我對蘋果的產品創新印象深刻,因為蘋果信奉這樣一個理念:做跟別人一樣的產品是一種恥辱!要知道,中國之所以流行山寨情結,與60後和70後的生長環境有關,因為大家從小都是在“向XX學習”的口號下成長的,所以長大成人以後,必須要有一個參照物,否則不知道自己該怎麼走,這種“總想著成為別人”的思想積累到一定程度,就失去了自我,所以很多人希望自己成為某某第二,希望成為中國的某某世界名人,而企業家則希望自己的企業成為某某企業,自己的企業成為中國的某某國外公司。人們漸漸地習慣了抄襲、模仿,直至山寨成為一種文化,人們不再感到羞恥。
殊不知,英國和美國之所以成為世界強國,最主要的原因就是通過專利製度保護創新,一個人、一個企業這一輩子隻要做一件有利於社會的貢獻,就可以享受一輩子勝利成果。當大家都把精力放在創新上麵的時候,整個社會就會煥發出無窮的活力,而當創新的成果都被別人剽竊的時候,誰還願意創新?所以對於有理想有追求的中國企業家來說,必須充分發揮80後思維活躍、勇於創新的特點,企業要給80後提供合適的舞台,凡是能給企業創造價值的創新都必須得到獎勵,甚至是巨額獎勵,讓其他人羨慕。換句話說,誰給企業創造了實際的價值,誰就是企業推崇的好榜樣,通過榜樣的致富效應來帶動其他人員,千萬不要把那些喜歡吃苦耐勞的人樹立為榜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