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8章 進取的一代!(1 / 3)

80後是渴望成名的一代,為了出人頭地,他們願意付出極大的代價,願意嚐試各種途徑,這是大多數60後和70後年輕時都做不到的,因為那個時代機會太少。當然更多的80後希望能找到捷徑,這樣可以少走彎路,加速成功。不管是否能實現夢想,也不管最後的結果如何,希望出名的動機都是值得老一輩人肯定與鼓勵的,因為想出名是一種上進心,是一種夢想,是一種追求,作為長輩,千萬不要輕易打擊他們。要知道,如果年輕人連夢想都沒有了,那就完了,就會徹底頹廢了。美國人之所以富有創新精神,喜歡挑戰,就是因為他們相信通過產品創新,通過挑戰自己可以改變命運,隻要一個人能給市場提供一個與眾不同的產品或服務,隻要一個人能給社會做出一點貢獻,就能終生受用,就能改變命運。但是,由於社會環境不同,在中國想通過產品創新而出名實在太難了,就像網絡上流傳的一篇文章寫的那樣“中國出不了喬布斯,美國出不了史玉柱”,因為社會環境不同,在美國容易做到的事,在中國卻不容易做到,在中國容易做到的事,在美國卻做不到。

在過去幾年中,我們已經看到很多80後用各種各樣的方式出名,哪怕是在一個很小的領域有絕活就能出名,就能上各種娛樂節目,加上電視媒體和網絡媒體的放大效應,醜小鴨變成白天鵝好像不再是遙不可及的幻想。可以說中國的80後趕上了千年一遇的好機會,趕上了中國崛起的上升期,與日本的80後有著截然不同的心態和命運。

要知道日本的80後從小到大聽到的都是些壞消息,看到的都是日本的經濟衰退,以及沒有希望的未來。中國的80後則與美國的“嬰兒潮”一代很相似,趕上了國家騰飛的大好時機,隻要能把握好自己,知道未來的機會在哪裏,就很容易找準定位。不過,一個人的能力是有限的,所以要學會聚焦,想方設法成為某一個小領域的佼佼者,就像“手指哥”、“忐忑女”一樣,隻要有一技之長就能出名。從積極的一麵來講,追求在某一個狹小的領域出類拔萃的思維邏輯與現代市場經濟的理念是高度一致的,即設法成為某個細分市場上的冠軍。從這一件小事即可看出80後的思維模式比前人有進步。

如果60後和70後企業家能靜下心來專注於某一個狹小的領域,能夠學會差異化生存,不再跟著別人走,中國企業才會有希望,才有可能走向世界,才有機會征服世界,否則隻能當世界工廠,成為別人的打工仔,賺一點辛苦錢而已。到目前為止,絕大多數中國企業都是以物美價廉著稱,通過大規模生產,壓低工人工資,甚至降低排汙標準來降低加工成本,結果是世界各地到處都是中國製造,卻沒有中國品牌。因為絕大多數60後和70後企業家基本上都沒有想過,自己公司的產品在哪些方麵與眾不同?有什麼獨到的個性?有什麼差異化價值?有什麼鮮明的特色?很多人還處於跟在別人後麵亦步亦趨地仿製、抄襲、山寨階段。這種現象如果是暫時的,並不可怕,但是長此以往就有問題了。

改革開放30多年了,可是直到今天中國都沒有搞過大規模的質量運動,中國製造成了低端產品的代名詞,“差不多就行”的心態影響了中國品牌的提升。也許中國缺少一個當年把日本帶向成功的戴明,也許中國人缺乏那種精益求精的態度,但是更重要的是我們缺乏一批真的把品質看作是品牌命根子的企業家。有多少企業有願望超越跨國品牌?有多少企業敢於把價格定位在跨國品牌之上,除了中華香煙、雲南白藥牙膏,還有多少這樣的品牌?什麼時候李寧運動服的價格能高於耐克和阿迪?什麼時候海爾的電器價格能高於索尼和東芝?我堅信,當中國有成千上萬高於同類跨國公司品牌價位的產品時,中國企業就能走向世界了。因為征服世界不可能靠廉價貨,必須靠高品質的卓越產品,能給人帶來自豪感和優越感的產品。

在中國做企業實在太難了,這是不爭的事實,80後目前普遍麵臨兩難的局麵,所以很糾結:去公司打工吧,往往看不到希望,沒有幾家企業能給每一位員工一個充滿希望的職業生涯規劃,好雇主少得可憐;自己創業吧,除了把握市場機遇以外,更重要的是各種限製和製約很多,辦點事非常難,“小鬼”難纏,要想完全沒有原罪地健康發展,幾乎是不可能的,必須有“肉包子打狗”的心態,麵對那些握有一點權力就尋租,就成心為難別人的“小鬼”一定不能生氣,這樣心理就平衡了。

因為大家知道做企業很難,越來越多的80後90後希望成為影視明星,以為那樣做可以輕鬆一點,其實大家往往是隻看到賊吃肉,沒看到賊挨打,沒有體會過當明星一路走來的辛酸和痛苦,僅僅看到了明星風光富有的一麵。要知道,真正能成為明星的一定是鳳毛麟角,盡管“超女”、“快男”、“星光大道”造就了一大批明星,但是這些人是成千上萬當中海選出來的極少數人,絕大多數人都是陪著玩的犧牲品,所以要想做明星,就要做好一輩子當窮人的思想準備,因為一旦成不了明星,過的可能還不如一個普通的工程師,一個普通的打工仔。如果一個人選擇做工程師、會計師、醫生等專業崗位,既不會太窮,也不會太富,但是卻可以過上穩定的中等偏上的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