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的民營企業家應當明白這樣一個道理:是員工給他們創造了價值,讓他們賺到了錢,他們應當帶著一顆感恩的心去麵對員工才是。如果企業沒有把員工放在正確的位置上,就會像走馬燈一樣頻繁換人,雖然不乏找工作的人,可是人來不久又會走,到頭來企業的員工隊伍永遠不穩定,來一撥,走一撥,受傷害的還是企業,因為員工流失是很多企業不懂得計算的“看不見的成本”。
企業跟員工之間的關係,就像談戀愛的雙方一樣,如果企業沒有考慮員工的利益,沒有整天為員工著想,員工怎麼可能會愛一家企業?這樣的企業怎麼可能吸引到優秀的人才?能得到三流的人才已經很不錯了。不知道那些招不到優秀人才的企業是否想過:優秀的80後之所以不來你這裏,到底是為什麼?什麼情況下才能把當地最優秀的人才都吸引來?你是否給80後提供了一個令人向往的工作環境?你是否給80後搭建了一個利於個人成長的平台?你是否有一個充分激發80後鬥誌的激勵機製?我在做谘詢的時候經常遇到老一代管理人員站在老板立場上這樣說:如果員工待遇上去了,公司就沒有利潤了,員工雖然開心了,可是老板就不開心了。這是一個天大的“思維誤區”,這些人誤以為“員工待遇跟公司利潤是矛盾的”,是此消彼長,這是極端錯誤的思維誤區,也是非常普遍的思維誤區。
當我給這些人算一筆賬,當我把道理講清楚之後,當我把謎團解開的時候,這些人才發現:原來如此!自己想錯了。其實,中國企業的利潤低是有深層次原因的,首先是喜歡摸著石頭過河,從一開始就沒有設計好,其次是企業缺乏一批“能人”,缺乏會思考的愛動腦子的員工,大多數人都是隻管幹活的身體,隻有老板一個人是企業的腦子,再次是沒有科學的體係和製度。這樣一來,企業往往是走到哪裏算哪裏,從來沒有想過從源頭上解決問題。很多民營企業都普遍存在內耗嚴重、浪費嚴重、沒有流程、沒有監督、效率低下、重複勞動、扯皮推諉等問題,這些問題把企業的利潤都給侵蝕掉了。利潤沒有了,企業自然就沒有辦法改善員工待遇,企業就招不到優秀的員工,而沒有會思考的員工,很多問題就始終解決不了,結果利潤就逐步下滑,從而形成惡性循環。不久前,在我給企業做谘詢時,輔導每一位高管學會用量化的方法來衡量自己未來一年的價值,根據他們創造的價值來獲得回報。這樣一來,管理者的待遇上去了,企業的利潤也上去了,我們的目標就達到了,老板就開心了,因為在新增的利潤當中,員工拿2成,公司拿8成。
可以說,人生的追求有四個層次,隻要你是一個坦蕩的人,就不會否認,因為每個人都想過上好日子,沒有人願意受苦。隻不過80後把它說出來了,也按照這個道理去做了,因為他們不願意再忍辱負重,他們不願意再委屈自己,他們不願意再犧牲自己,可以說,80後是覺醒的一代,他們的覺醒必將從根本上改變中國的很多格局。其實,不管是什麼人,大家都想過“既有錢,又有閑”的生活,這是無可非議的,如果達不到,可以退而求其次,那就是“有錢無閑”,如果還達到不到,就隻能再退一步,過著“有閑無錢”的生活,最不幸的莫過於“既無錢,也無閑”的那些人,一天到晚瞎忙,到頭來卻什麼都沒有得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