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人必須明明白白地往前走,有一個比較清晰的職業生涯規劃,哪怕是明確大方向也好,這樣才會少走彎路,你所做的每一件事都是有價值的,都是一種鋪墊。否則,今天做這事,明天做那事,互相之間沒有交集,前麵學到的知識和經驗用不到後麵的工作中,就都浪費了。以我自己為例,大學畢業後我留校當老師,3年半之後進入剛剛成立的中國惠普公司,因為我當過老師,所以會講課,過去3年多的經驗和技能就發揮出來了,自然比同齡人做得好,成為我的優勢。因為中國惠普公司的培訓體係非常健全,我們那批人得到了係統的職業經理人訓練,不僅有實踐經驗,更有深厚的理論知識,這就為我今天從事管理谘詢奠定了基礎。雖然現在有很多跨國公司的經理人從事管理谘詢工作,但是大多數人都是僅有實踐經驗,理論功底欠缺。因為我在優秀的跨國公司從事市場營銷工作15年,可以把國外的優秀管理實踐、管理體係運用到現在的民營企業谘詢上,與學院派的教授相比,我的實踐經驗豐富,與實戰派的職業經理人相比,我的理論功底紮實,從而形成了其他人難以超越的優勢。所以從事什麼樣的工作,做些什麼樣的準備,需要用腦子去思考,不能隻低頭拉車,不抬頭看路,否則會走很多彎路。
作為一名年輕的80後,也許大家很難給自己設計一個非常清晰的職業生涯規劃,畢竟很多事情自己還看不清楚,很多事情自己還想不清楚,或者不知道怎麼做職業生涯規劃。沒有關係,隻要你善於借力,問題還是能夠解決的,你自己不明白,就找明白人谘詢,誰是某個方麵的明白人,通過互聯網一查就知道,並不是一件複雜的事情。當年我們參加培訓時曾經做過這樣的一個遊戲:一個人要想找世界上的任何一個人都“很容易”就能找到,一般不超過7個“中間人”,就能找到那個“當事人”。比如你想找某個美國名人,第一步是找自己認識的,在美國學習或工作的人(1);如果自己周圍沒有這樣的人,那就多走一步,找一個有海外朋友的人(2);通過這個人再去找在美國的某個朋友(3);通過這個朋友去找與那個名人在一個城市,同一個圈子的人(4);通過那個人再找與名人有間接關係的外圍人士(5);然後通過外圍人士找到與那位名人比較親近的小圈子人士(6);最後自然就找到了那位名人(7)。雖然這僅是一種假設,但是卻體現了一種完全不同的思維模式。很多人之所以沒有成功,是因為自己放棄了追求,經常暗示自己不行,告訴自己肯定做不來,認為那樣做不可能等等,而沒有下大力氣用心去做,缺乏成功所需要的那種任性,沒有不達目的不罷休的那種執著精神。當然,不管你做什麼事,千萬不要摸著石頭過河,那是危險性最大、效益最低的一種方式,隻不過很多人沒有認真思考過,以為摸著石頭過河最穩妥。大家不妨問一下周圍的人,有誰真的曾經摸著石頭過河?我相信一個都沒有,因為摸著石頭過河的人早就被淹死了。過河有很多方式,比如修橋,比如渡輪,比如滑車,比如鋼索,哪種方式都比摸著石頭過河聰明,都比摸著石頭過河穩妥。
執著,任性是好事,但是卻不能演變成張狂,尤其是有點本事的80後,在社會上還處於打基礎的階段,要懂得收斂,偶爾張狂一下必須要適度,需要在尊重他人的前提下適當展現自己,千萬不要賣弄,更不要有意識地去顯示自己的本領,最好的方法就是通過具體的行為和表現讓別人佩服,讓別人感歎,讓別人知道你的厲害。所以說張狂需要技巧,需要策略。
建議80後看一下《曾國藩》,那是我35歲時看的一套非常好的書,需要靜下心來慢慢閱讀。那本書對我的為人處世有很大的影響,那裏麵有很多值得我們思考的理念,有很多值得我們學習的方法,一旦你明白了做人做事的道理,你就會贏得別人的賞識,得到別人的配合和支持。人還是那個人,思維方式變了,結果就完全不一樣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