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4章 質疑的一代(2 / 3)

80後喜歡質疑的外在表現,就是懷疑和挑戰權威,不管是老師還是父母,不管是大領導還是頂頭上司,不管是各類專家還是資深人士,他們都不會輕易相信,不會輕易服從,如果這些人講得有道理,80後就會欣然接受,如果講得沒有道理,大家不會接受,不管你自己認為自己多麼權威,多麼專業,都要以理服人。

其實,真理都是越辯越明,俗話說“真金不怕火煉”,不管一個人多麼有地位,多麼有權威,都應當講道理,而不是以權勢壓人。記得當年我們參加管理培訓時,老師一再強調作為一名管理者和領導者,一定要知道自己的定位,善用手中的權力,學會用影響力(Influence Power)去改變他人的行為,而不是利用職位賦予的權力(Position Power)去逼迫部下服從。可以說,好的企業其內部結構和人員構成是健康的,現代企業需要不同的人扮演不同的角色,以使企業做出客觀、科學的決策。這就要求企業內部有製約機製,除了拍板做決策的企業家,還需要另外四類人,有人提出質疑,有人冷靜分析,有人積極推動,有人迅速執行。如果企業裏缺少了反對者,就會變成“一言堂”,就很容易獨裁,很容易犯錯誤。

麵對理性的員工,任何企業在製訂政策和製度時都要征詢大家的意見。當年我在中國惠普工作時,每年都有一次“管理者大會”,公司將來年要發布的政策和製度討論稿向全體管理者彙報,征求大家的意見,如果反對的人多就先調整,再發布,以確保各級管理者心服口服,發自內心地支持這些政策和製度。在中國,為什麼很多地方都經常發生“上有政策,下有對策”?就是因為製訂政策的人高高在上,認為自己有權力說了算,從不征求執行者和當事人的意見,缺乏民主意識,而執行者和當事人因為沒有參與政策和製度的製訂,要麼被動接受,要麼陽奉陰違,要麼消極對待。所以,當一個企業的政策和製度得不到員工支持時,一定要從源頭上找原因,看看政策是否反映了民意,是否受到大多數人歡迎,而不是老板想幹什麼就幹什麼。

我本人也是一個喜歡質疑的人,從來不畏懼權威,如果上級領導說得不對,我就是不執行。記得我21歲大學畢業後就留在大學裏當老師,有一次係裏組織全體老師去拔草,我就是不拔,因為我認為草長在地上好好的,幹嗎要拔掉,我百思不得其解,我不僅不拔草,還在那裏說風涼話:草長在地上好好的,幹嗎要拔掉?也許80後無法理解,那個時代可跟現在不一樣,上級領導認為草不是什麼好東西,不像現在大家要花錢種草,所以那時候每隔一段時間就要把草拔掉,露出黃土來才行,現在想來是多麼愚昧的做法,可是那個時代的人大多數都是唯命是從,不願意質疑,不願意挑戰領導,隻要按照上級的要求去做就行了。像我這樣質疑領導,質疑這樣做是否合理的人少之又少,不過我相信正是這種喜歡質疑的態度成就了我的今天。因為凡事我都喜歡從不同的渠道獲取信息,驗證信息,不輕易相信任何一方的一麵之詞,所以在大學當老師期間,我喜歡去圖書館借一些外國人寫的書,比如美國人寫的《朝鮮戰爭》,這樣就可以從不同的角度看問題,知道美國人是怎樣評價朝鮮戰爭的,看過敵我雙方寫的東西之後,就會得出一個相對客觀的結論。

很多人都說,現在的80後什麼都不信,隻信金錢,其實這也沒有什麼,不僅80後什麼都不信,70後和60後同樣不信,隻不過80後說出來了,表現出來了,而70後和60後比較乖巧,不明說就是了。其實,“拜金主義”並不是什麼壞事,發達國家也是這麼過來的,人窮則誌短,在大多數人沒有達到中產生活水平之前,妄談文明是沒有用的,物質決定意識。一旦大家能正視這個問題,認清現實,就很容易設計出合理的政策與製度,讓大家在合理合法追逐金錢的同時為社會作貢獻。一旦明確了每一個人都是信金錢,問題反而簡單了,一個人隻要給企業創造了價值就可以得到回報,隻要給社會創造了價值,同樣也能得到回報。隻要你做了傷害企業的事就要受到處罰,隻要你做了傷害社會的事同樣也要受到懲罰,這樣才是真正的“揚正氣,樹新風”,才是可以操作的理念。

我們整天談5000年的古老文明,可是人們就是不知道什麼叫文明禮貌,因為不管是小學、中學,還是大學,老師們整天談大道理,喜歡唱高調,講大話,可是卻從來不教大家文明禮貌的具體舉止,更沒有可操作的行為規範,所以口號滿天飛,標語到處是。我們不妨舉幾個例子。在各種滾梯上,有兩條道,按理說是停在那裏的人站在一邊,讓走著的人從另外一條道過去,可是中國人大多喜歡並肩而站,把兩條道都堵上;比如在很多出口,人們喜歡堵在那裏聊天等人,讓後麵的人過不去;比如在公開場合,人們喜歡大聲說話,不管走到世界上任何一個角落,隻要是大聲嚷嚷,大聲講電話的人一定是中國人;比如在所有的電梯裏都寫著禁止吸煙,可是我們經常看到人們在電梯裏吸煙,比如遇到堵車就有人走應急車道,有人逆行,我們經常會遇到四個方向的車把十字路口堵死。類似的例子成千上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