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優秀企業在中國做得很成功,卻無法走向世界,主要原因就是他們還沒有總結出成功的經營管理模式,還沒有上升到理論。
其實,如果一個人有一個開放的心態,經常走出去交流,就不難發現很多問題和挑戰都是有共性的,因為處於相同發展階段的企業往往都會存在類似的問題和瓶頸。關鍵是有一種開放的心態,讓外行指導內行。記得當年我幫一家企業做戰略谘詢時,各個職能的總監們通力合作,希望按照老板的要求把新產品的研發周期從106天縮短到84天,但是不管怎麼努力還是難以實現這個目標,因為每個職能部門都已經盡力了。當我了解到他們所麵臨的挑戰之後,就從一個外行的角度提出了一個全新的思維模式,建議他們從不同的角度來看這個問題,用不同的流程來解決問題,客戶聽了我的建議大吃一驚,因為他們都是有十幾年專業經驗的人士,卻從來沒有這樣想過,更沒有這樣做過。老板聽了我的介紹和建議,馬上轉過頭去問技術負責人:按照高老師的說法,你們能把產品開發周期縮短到多少天?技術負責人回答:15天就足夠了,另外,這樣做模具成本一年就可以節約2000萬。後來,這套思維模式,這套解決問題的方法被我的很多客戶采納,因為它對於縮短產品研發周期,提高產品可靠性,降低研發成本和采購成本,減少零配件庫存,降低模具成本,起到了重大作用,真正實現了“魚與熊掌可以兼得”。一般說來,企業花費100多萬做戰略規劃谘詢,除了明確目標市場,明確產品定位,設計好完整產品,知道未來幾年的路徑以外,當年換來的節約或者效益提升就超過600萬(這可是純利潤),更不用說幾年以後企業市場地位的提升,品牌影響力的提升,人員積極性的提升和員工隊伍的穩定等軟實力改善。有時候“外來的和尚會念經”是真的,因為外來的和尚往往沒有條條框框,敢想敢幹,能夠大膽地提出很多天方夜譚式的建議。
當一個人有了開放的心態之後,就知道借力前行。我接觸過很多民營企業的老板,這些人都非常聰明,非常努力,通過十多年的奮鬥打下了一片天地。可是隨著競爭的加劇,生意越來越難做,僅靠過去那點成功的經驗已經快到極限了。在我看來,中國人與西方人最大的分別就是遇到問題時我們喜歡自己摸索,隻相信自己,不相信專家,而西方人則善於學習,願意請專家幫忙,所以西方人開公司前會先做市場調研,會請谘詢公司幫忙。但是中國的大多數老板寧肯自己不斷交學費,不斷試錯,不斷賠錢,也不願意請明白人幫忙。為什麼會這樣?我認為這和很多老板普遍存在的一個問題有關,那就是自負!一旦某個人處於自負的狀態,就會看不起別人,就會不相信別人。要知道,自負的背後是自卑,當一個人在別人麵前表現出來自負的時候,其內心深處往往是自卑的,自負是掩蓋自卑的一種外在表現而已。一個自負的人很難有開放的心態,更不會從別人那裏學習,自己的路必然是越走越窄,直到有一天自己走投無路了才怨這個社會不公平,怨員工不努力,怨合作夥伴不夠意思,總之是從別人那裏找原因,給自己的失敗找借口。
我堅信,美國的昨天就是我們的今天,美國的今天就是我們的明天。雖然我們在很多方麵與美國還有30年左右的差距,但是這個差距在逐漸縮小。很多東西我們都可以拿過來為我所用。其實,絕大多數情況下,貧窮的根本原因是思想保守,而思想保守的做法是不思進取,不思進取的結果是更加貧窮。所以在中國,越是貧窮的地方,人們的思想越保守、越封建,要麼整天燒香拜佛,求這個,求那個,把有限的錢都花在不創造任何價值的地方,希望某個神靈能幫助他們改變命運;要麼整天怨天尤人,等著別人來救濟,不願意用自己的努力去改變現狀。如果一個人沒有開放的心態,不能為社會創造價值,怎麼可能致富?不勞而獲的思想隻會讓人越來越失敗。要知道這個世界上沒有救世主,每個人唯有靠自己的拚搏才能在競爭中取勝,才能過上好日子。眾所周知,在市場經濟環境中,優勝劣汰是大家必須接受的遊戲規則,弱者注定要被淘汰,這是非常殘酷的、不得不接受的現實。對於一個普通人來說,要麼逃避現實,要麼麵對挑戰,沒有第三條路可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