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的改革開放已經30多年了,但是到底什麼是真正的開放,似乎沒有人認真研究過,怎麼做才算是開放也沒有人深入分析過。隨著80後逐漸進入主流消費群體,成為當今社會越來越多人談論的重點,我覺得有必要把開放這個問題徹底搞清楚。既然大家普遍認為80後是開放的一代,那麼我們就來分析一下開放到底是好是壞?開放的80後會對中國的發展帶來什麼影響。80後能否成為繼往開來的一代人?能否古為今用,洋為中用?能否真正消化吸收發達國家的成功經驗?能否從“受氣包”轉化為“征服者”,徹底改變弱者心態導致的扭曲心靈,從思想上、精神上、經濟上、生活上等多方麵全麵發展?因為開放涉及的領域很多,我想把關注點放在“思想開放”這個方麵,因為“思想開放”是綱,是對其他開放有影響力和輻射力的關鍵要素。
現在的80後,比起前幾代人來說思想要開放得多,做事也大方得多,不像以前那幾代人做事扭扭捏捏,幹什麼都不好意思,不敢上台,不敢展現自己,不敢大膽表達自己的思想。所以隻要給80後營造一個施展的舞台,善於利用80後開放的心態,善於引導80後開放的行為,就能激發80後的主動性和積極性。但是,80後大多都是獨生子女,從小缺乏與人合作的環境,所以80後參加工作後麵臨的最大挑戰就是團隊合作,因為大家過去獨來獨往慣了,都喜歡按照自己的意圖去做事,很難適應與他人合作的工作方式。要知道,合作也需要一種開放的心態,需要明白當今社會靠單幹是不行的,必須“瞎子背瘸子”,互相取長補短。而要做到團隊合作,關鍵的一點就是溝通,而溝通的核心是換位思考,即能夠站在對方立場上去講故事,讓對方自己說服自己。
記得20多年前,曾經流行過一套前瞻性的“走向未來”叢書,一共80來本小冊子,分幾年出版,涉及宏觀經濟、微觀經濟、社會發展、人文藝術、科學技術等很多方麵。我也不知道為什麼自己對那套圖書非常感興趣,盡管那個時候中國還在搞計劃經濟,我還是一個20歲出頭的小夥子。盡管當時我的收入很低,每個月隻有幾十元工資,但是還是省吃儉用把零花錢用來買這套叢書,因為我對前瞻性的話題曆來非常敏感。現在看來我當時的投資是值得的,因為這套叢書讓我開闊了視野,讓我有了一個開放的心態。幾年以前,又一套前瞻性的電視片引起了我的注意,那就是《大國崛起》,這套電視片站在曆史的製高點上分析了世界上主要經濟大國的崛起之路,預見了中國將要發生的很多變化和發展趨勢,是難得的一套政論片。繼《大國崛起》之後,又出了姊妹篇《公司的力量》,將公司的來龍去脈,以及在一個國家一個社會扮演的角色和定位做了精辟的闡述。如果80後能認真觀看這兩部片子,能看懂背後的道理和邏輯,對於把握未來,把握趨勢非常有幫助。因為你能看到多遠的過去,就有可能看到多遠的未來。
不過,開放不等於崇洋媚外,不等於盲目地抄襲模仿,不應當把外國人的評論當做判斷是非的依據,更不能低三下四地委曲求全,必須不卑不亢才行。開放是一種“以我為主,為我所用,拿來主義”的強者心態,學習的目的是為了超越。就像《大國崛起》中介紹的俄國沙皇到西歐當學徒一樣,作為一國之君的俄國沙皇,帶著一顆謙卑的心去虛心求教,取回了真經。盡管中國由於“文化大革命”的原因,在科學技術方麵,在企業經營管理方麵暫時落後了,但是我們在奮起直追,早晚有一點會趕上西方發達國家。但是,不管是引進什麼先進的管理理念和方法,千萬不要一知半解就開始行動,必須搞透徹了才能實踐,否則就很容易出問題。很多中國企業開始實施360°考評、平衡計分卡、矩陣式組織、末位淘汰,但是絕大多數都沒有達到應有的效果。因為很多人並不了解實施這些管理體係的前提條件、邊界條件、支撐要素和人才要求,僅憑熱情去推動。
開放也不等於趕時髦,不等於盲目追趕先進理念和先進技術,要因地製宜,因人而定。畢竟中國企業的基礎與發達國家企業的基礎不一樣,所處的社會環境不一樣,社會發展階段不一樣,大家的誠信程度不一樣。過去幾年,《藍海戰略》、《長尾理論》、《誰動了我的奶酪》、《細節決定成敗》、《執行力》等管理理念圖書都曾經在中國風靡一時,但是絕大多數人都是在沒有搞清楚其精髓,不了解其限定條件的情況下貿然行動的,由於事先沒有做足功課,沒有準備好,自然無法達到預期的效果,於是人們就馬上走向了反麵,說某個管理理念不好使,不現實,不符合中國國情,從根本上否定一個理念,否定一個體係。可以說,“做事喜歡想當然”是老一代中國人的通病,因為大多數人都缺乏實事求是、嚴謹負責的態度。缺乏市場調研、數據分析的工具,再加上中國人“太聰明”了,聽到一個概念不錯就以為自己搞明白了,就按照自己的理解去實施,結果很容易走向反麵,到最後應了那句老話:聰明反被聰明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