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2章 計較的一代(1 / 3)

市場經濟是建立在“利益驅動”這個基礎之上的,既然是利益驅動,就必然有博弈,有抗爭,這是很正常的。有些人可以通過博弈來得到自己想要的東西,有些人通過抗爭來得到自己想要的東西。眾所周知,一家著名的代工型企業在農民工“13跳”之後,所有人的待遇都提高了,工作環境也改善了。這就是博弈的結果,隻不過這種方式不值得提倡,因為不管怎樣,都不應當以生命為代價去抗爭,因為生命是無價的。

很多老板都抱怨現在的員工太浮躁,動不動就跳槽,可是卻沒有幾個人想明白,員工為什麼跳槽?當然隨著跳槽的人越來越多,老板必然會著急,不得不反思,早晚有一天他們會學會算賬,到底是給現有的員工加薪好,還是花時間,花精力去招聘新員工,培訓新員工好,到底是留人成本高,還是換人成本高?沒有哪個老板傻,當招聘新員工,培訓新員工的成本大於給員工加薪的成本時,老板自然願意給員工加薪,當選擇低薪員工創造的價值遠遠不如高薪員工時,老板自然會想通的。所以在我看來,80後愛跳槽並不是什麼壞事,尤其是傑出的和優秀的80後跳槽,會逼迫老板反思,會讓老板醒悟,從而加速中國企業的成熟,跳槽的傑出員工和優秀員工多了,企業自然會去檢討自己,不斷提高員工待遇,更加尊重員工,更加考慮員工的發展和前途。

其實,員工與老板(上司)討價還價是合理的做法,過去那種逆來順受的做法是落後的,是過時的,是不利於企業健康發展的。如果一個企業是靠少給員工薪水賺錢,靠汙染環境賺錢,靠偷工減料賺錢,這樣的企業是沒有國際競爭力的。隻有當中國企業的員工薪水達到中產階級水平,隻有當中國企業的環保意識達到初級發達國家的水平,隻要當中國企業知道唯有用真材實料才能贏得忠誠的客戶的時候,那才真正具備了國際競爭力,才有可能走向世界。那些擅長忽悠,靠廣告宣傳拉動市場的企業是沒有持久生命力的,尤其是當理性的80後成為主流消費群體之後,就不再會那麼容易輕信廣告了。

我堅信,靠廉價勞動力賺錢的中國企業早晚有一天會被淘汰出局,因為廉價勞動力時代已經過去了。那麼有人會說,勞動力成本上去了,環保成本上去了,用真材實料做產品,企業就沒錢可賺了。其實,隻有不懂經營管理的人才會這樣想。為了降低勞動力成本,老板們不願意執行勞動合同法,不願意讓員工享受帶薪休假,雖然沒有明確要求員工加班加點,可是實際上大家不得不加班加點。為了降低環保成本,不願意加裝環保設施,把環保成本轉嫁給社會,讓全體納稅人來承擔治理的費用。為了降低原材料成本,老板們喜歡用廉價原材料,而且越便宜越好,到最後產品不斷出問題,品牌就砸了。可以說,這三個問題是現階段中國的老板們普遍存在的思維誤區。他們以為勞動力成本上去了,環保標準上去了,原材料質量上去了,在售價沒有變化的情況下,利潤就下降了,這是小學生都懂的算術題,隻不過這種思維是錯的。

我們不妨用兩張圖來解釋:“假設A”是說成本上去了,因為售價不變,利潤下來了。“假設B”是說成本上去了,售價也高了,所以利潤更高。大家試想一想,如果設計成本上去了,如果原材料成本上去了,如果環保標準高了,價格會不變嗎?雲南白藥牙膏就是一個很成功的案例,靠著真材實料在競爭激烈的市場上迅速躥紅,價格比國際知名品牌高5倍,利潤可想而知。

價格導向是大多數中國企業的通病,很多老板還不懂得投入與產出的關係,喜歡用廉價的原材料,喜歡用廉價的勞動力,一味地降低成本,總想靠低價格去贏得競爭。很多人都以為消費者都喜歡廉價貨,其實不然,對於溫飽型消費者來說,這種假設是對的,但是隨著小康階層和中產階層的不斷擴大,人們會從價格導向轉向價值導向,物美價廉的大路貨隻能贏得溫飽層消費者的喜愛。中國的消費者普遍缺乏挑剔的意識,能湊合就湊合,能忍耐就忍耐,特別寬容,哪怕一家企業做了對不起消費者的事,也能原諒。但是這樣做的結果卻害了中國企業。要知道,沒有挑剔的消費者,就不可能造就卓越的品牌,中國之所以沒有出現世界級的卓越品牌,跟中國的消費者太寬容,太遷就有密切關係。隨著80後對產品的創新、服務的品質、危機的處理越來越挑剔,中國才有可能誕生世界級的卓越品牌。什麼時候中國的消費者動不動就打官司,而且打官司很簡單,不費力,不費錢,還能得到巨額的賠償,那個時候,中國的品牌就與國際接軌了,中國企業就能征服世界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