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的80後如果能回味一下這個故事,也許能從中悟出一些道理,也許就不再迷茫了。一個人的成功需要苦心經營,就像一個中小企業需要苦心經營一樣,在企業剛剛起步時,最重要的法則就是聚焦,把有限的時間和精力聚焦在某一個非常小的方麵,從而在一個非常窄的領域形成相對優勢。換句話說,每個人都應當努力在1%的領域成為專家,在剩下的99%的領域敢當學生,虛心求教,謙卑地向專家學習。
因為缺乏引導,缺乏關懷,很多80後都在重複著同一個錯誤:隻要今天有飯吃,就不管明天是否有粥喝。結果每一天大家都是忙碌地低頭拉車,而忘了抬頭看路,在出門之前沒有準備好地圖,更沒有把路徑規劃好,這樣做的結果可想而知。我經常講這樣一個概念:昨日之選擇,今日之結果;今日之選擇,明日之結果。就像老祖宗說過的那樣:沒有遠慮,必有近憂!一個人如果不能把眼光放遠,就一定會迷茫。我認為一個人聰明與否,既不是看他的記憶力有多好,能背出來多少經典文章來,也不是看他是否擅長“腦筋急轉彎”,會猜謎語,會成語接龍,更不是各種智力競賽的表現,那些充其量都是小聰明(卻是很多國人最擅長,也最津津樂道的領域)。真正的大智慧是看一個人能看多遠,如果一個人能看到未來5年,甚至10年的話,他就有充分的時間去做準備,非常從容地過日子,一步一個腳印地往前走。隻有當一個人看清未來的時候才能“倒著活”,才能讓自己的生命更有意義。當然要看清未來,需要一雙慧眼,需要“賢人指路”,需要學會借力。絕對不能把自己“宅在家裏”冥思苦想,一定要走出門去交流,去拜師學藝。要知道,一個人能走多遠,取決於與誰同行。
這個問題不是中國的80後所獨有的,其實中國的眾多民營企業普遍存在這個問題,他們也很迷茫。很多企業家(或者說老板)都不知道未來將會怎樣,大家都是過一天算一天。導致這個問題的根本原因一是沒有借力的意識,二是存在思維誤區,所以沒有幾家企業願意花時間,花金錢把自己的未來規劃清楚,把企業的五年戰略規劃做好,因為他們固執地相信“計劃趕不上變化”,以為未來無法預測,無法規劃,其實這種思維是錯誤的,人們隻是給自己不做計劃找了一個冠冕堂皇的借口。這些表麵現象的背後折射出了中國社會的通病,那就是喜歡摸著石頭過河,大家喜歡“想當然”地去做事情,而不是用科學的方法去做調研,去搜集數據,去科學論證,因為拍腦袋做決策最簡單。
80後今天的問題與他們成熟的晚有關,因為大多數都是獨生子女,從小嬌生慣養,6個大人麵對一個孩子,想要什麼就有什麼,缺乏獨立意識,所以延緩了他們的成長和成熟。有些人盡管已經30歲了,可是心理成熟度隻有25歲,有些人已經25歲了,心理成熟度隻有20歲。與70後和60後相比,大概有5年的滯後期,這就是為什麼很多人對80後有看法,到了成熟的年齡不成熟,到了理智的年齡不理智,到了奮鬥的年齡不奮鬥。希望全社會多給他們一些時間,多一些耐心,這一切都不是他們的錯,隻要大家明白這個道理,多給他們5年的時間,很多人都會從迷茫中走出來,把一個30歲的80後當25歲對待,把一個25歲的80後當20歲對待,也許大家就不再對80後有成見了。其實,我們看到很多步入30歲的80後已經從迷茫中走出來了,他們已經調整好了自己的心態,已經找準了自己的定位,已經理性地看清了自己,看清了社會,知道未來的路該怎麼走。不過我還是要給廣大的80後一個建議,今後遇到各種困惑,各種迷茫,一定要記得一個原則:有困惑,找專家。這樣可以加速自己的成長和成熟,少交學費,少走彎路,能盡快從迷茫中走出來。